[发明专利]一种电池开路电压的测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12413.X | 申请日: | 2019-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7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华;沈光杰;高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G01R19/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经***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开路 电压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开路电压的测试方法,在设定测试温度下,采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记录在同一设定SOC下不同充电倍率对应的电压;对同一设定SOC下的不同充电倍率及其对应的电压进行线性拟合,根据拟合出的直线计算充电倍率为零时的电压,并将充电倍率为零时的电压作为开路电压。本发明不仅有效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且提高了测试的精准性,减小了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开路电压的测试方法,属于电池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OCV)是评判电池电芯优良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是电池管理系统BMS中SOC-OCV策略中的关键因子,因此在开发一款电芯后,需要测试不同荷电状态SOC下不同温度下的OCV,从而整理出T-SOC-OCVmapping图。
目前,OCV最常用的两种测试方法有静态OCV测试和动态OCV。其中,静态OCV测试过程是在设定测试温度下,采用大电流(0.5C~1.0C)对电芯进行充放电调整至指定的SOC,然后进行长时间搁置(常温下搁置3h,高温(25℃)搁置12h,低温(25℃)搁置18h),待电压稳定后记录的电压值即为此SOC下的OCV,通常条件下每隔5%SOC测一个OCV,再通过插值法得到每个SOC下的OCV,静态OCV(充电和放电)测试时长约为7天。动态OCV测试过程是在上下截止电压范围内,使用小电流(通常为0.005C)进行充电和放电,所得电压即为OCV,动态OCV(充电和放电)测试时长约为17天。若再考虑不同温度下的SOC-OCV测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此,现有的动、静态OCV测试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测试时间较长、效率低;2)、静态OCV未能测所有的SOC点,未测试的SOC点需要进行线性插值,在大于85%SOC和小于25%SOC范围内存在较大的误差;3)、动态测试OCV所用的0.005C的小电流所充放电的容量偏大,SOC-OCV与实际存在大于8mV的误差。总之,现有的动、静态OCV测试方法均存在测试时间长、测试结果误差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开路电压的测试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动静态OCV测试方法测试时间长误差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过程的电池开路电压的测试方法,步骤如下:
在设定测试温度下,采用至少两种不同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记录在同一设定SOC下不同充电倍率对应的电压;
对同一设定SOC下的不同充电倍率及其对应的电压进行线性拟合,根据拟合出的直线计算充电倍率为零时的电压,并将充电倍率为零时的电压作为开路电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不同的充电倍率对电池进行充电,根据充电深度相同的原理,对同一设定SOC下的不同充电倍率及其电压进行线性拟合,根据拟合出的直线计算充电倍率为零时的电压即为开路电压,整个测试过程不需要静置,不仅有效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效率,且提高了测试的精准性,减小了误差。
进一步的,为了在缩短测试时间的同时减小测试误差,所述充电倍率的取值范围为0.33C~1.0C。
进一步的,为了缩短测试时间,所述充电倍率的种类为两种或三种。
进一步的,为了在缩短测试时间的同时减小测试误差,当充电倍率的种类为两种时,所述充电倍率分别为0.33C和0.5C;当充电倍率的种类为三种时,所述充电倍率分别为0.33C、0.5C和0.8C。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放电过程的电池开路电压的测试方法,步骤如下:
在设定测试温度下,采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放电倍率对电池进行放电;
在放电过程中,记录在同一设定SOC下不同放电倍率对应的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24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