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11320.5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2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岳东北;张龄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2F1/16;F23G7/06;C02F101/3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11277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罐 排料口 焚烧厂 蒸发 第二进料口 空气引风口 空气预热器 进料口 渗滤液 引风口 烟气 第二排气口 第一进料口 第一排气口 空气进气口 烟气进气口 高温空气 高温烟气 燃气来源 排气口 浸没 受限 燃烧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的设备及其方法,该设备包括:第一蒸发罐,第一蒸发罐设置有第一进料口、第一排料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蒸发罐,第二蒸发罐设置有第二进料口、第二排料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二进料口连接第一排料口;第三蒸发罐,第三蒸发罐设置有第三进料口、第三排料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三进料口连接第二排料口;以及空气预热器,空气预热器设置有空气进气口、空气引风口、烟气进气口和烟气引风口,空气引风口与第一蒸发罐和第三蒸发罐连接,烟气引风口与第二蒸发罐连接。本发明利用焚烧厂产生的高温空气及高温烟气中的热量对渗滤液进行蒸发,解决了浸没燃烧蒸发在焚烧厂面临的燃气来源受限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的高盐有机废液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垃圾含水率较高,导致垃圾焚烧厂也产生大量垃圾渗滤液。焚烧厂渗滤液的处理已成为焚烧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易降解和难降解有机物、氨氮及无机盐类等,生物处理法是目前最主要的处理技术手段,可以去除绝大多数易降解有机物,并可以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在补充碳源时可进一步去除)。但是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和其它污染物一般只能通过纳滤或反渗透等膜法去除,膜处理方法仅是一个物理截留过程,产生的膜浓缩液富集了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和盐分。高级氧化法可以分解和去除难降解有机物,但难以去除含氮污染物,且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解决工艺稳定性及处理成本偏高等问题。基于直接接触传热原理的浸没燃烧蒸发技术彻底规避了结垢难题,而二段式浸没燃烧蒸发工艺又实现了蒸发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最终将所有有机、无机污染物及盐分都聚集到固态残渣中,已经广泛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特别是膜浓缩液的处理工程。
中国专利CN1278963C公开了一种填埋场渗滤液的蒸发焚烧和蒸发浓缩二阶段处理方法。该工艺的第二阶段针对渗滤液的最终浓缩蒸发产物存在雾沫夹带风险,影响排出蒸汽质量。
中国专利CN106110695A公开了一种高盐有机废液的浸没燃烧蒸发浓缩装置及方法。其对高盐有机废液进行三级蒸发,实现挥发性污染物控制、水分(蒸汽)分离与净化、浓缩程度最高等多重效果。
但是,上述浸没燃烧蒸发工艺均需要以沼气作为能量来源,对于相当多的焚烧厂而言,没有充足的沼气来支撑浸没燃烧蒸发工艺,而若采用天然气则涉及燃气输送及储存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或缓解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及其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所述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包括:
一种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焚烧厂渗滤液直接接触蒸发处理的设备包括:
第一蒸发罐,所述第一蒸发罐设置有第一进料口、第一排料口和第一排气口;
第二蒸发罐,所述第二蒸发罐设置有第二进料口、第二排料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一排料口,用于从所述第一蒸发罐接收待处理液在所述第一蒸发罐中蒸发而形成的一级浓缩液;
第三蒸发罐,所述第三蒸发罐设置有第三进料口、第三排料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三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二排料口,用于从所述第二蒸发罐接收所述一级浓缩液在所述第二蒸发罐中蒸发而形成的二级浓缩液;以及
空气预热器,所述空气预热器设置有空气进气口、空气引风口、烟气进气口和烟气引风口,所述空气引风口与所述第一蒸发罐和所述第三蒸发罐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一蒸发罐和所述第三蒸发罐供给高温空气,所述烟气引风口与所述第二蒸发罐连接,用于向所述第二蒸发罐供给高温烟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未经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13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