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0779.3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2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岳东北;高洪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2F1/16;C02F101/3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烟气 热量 直接 接触 蒸发 处理 设备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蒸发器(1),所述第一蒸发器(1)设置有第一进料口(11)、第一排料口(13)、第一进气口(12)和第一排气口(14),所述第一进料口(11)用于向所述第一蒸发器(1)中输送待处理液,所述第一进气口(12)用于接收焚烧炉排出的高温烟气,所述第一排气口(14)连接所述焚烧炉;以及
第二蒸发器(2),所述第二蒸发器(2)设置有第二进料口(21)、第二排料口(23)、第二进气口(22)和第二排气口(24),所述第二进气口(22)用于接收焚烧炉排出的高温烟气,所述第二进料口(21)连接所述第一排料口(13),用于从所述第一蒸发器(1)接收所述待处理液在所述第一蒸发器(1)中蒸发而形成的一级浓缩液,所述第二排气口(24)连接所述焚烧炉的烟气处理系统或直接通向外界大气,
所述第一进气口(12)连接有第一缓冲箱(15),所述第二进气口(22)连接有第二缓冲箱(25),所述第一缓冲箱(15)和所述第二缓冲箱(25)设置有连通所述焚烧炉的管道,所述第一缓冲箱(15)和所述第二缓冲箱(25)沿水平方向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管道的横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箱(15)不使用管道而直接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气口(12),所述第二缓冲箱(25)不使用管道而直接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进气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箱(15)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蒸发器(1)内液体的液面,所述第二缓冲箱(25)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蒸发器(2)内液体的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箱(15)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图案的较短的边长或直径大于所述管道直径的3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用于垃圾焚烧厂和/或热电厂,所述垃圾焚烧厂和/或所述热电厂中设置有所述焚烧炉,由所述焚烧炉产生高温烟气,所述高温烟气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12)和所述第二进气口(22)通入所述第一蒸发器(1)和所述第二蒸发器(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口(14)和所述第二排气口(24)均安装引风机(3),所述引风机(3)能够使所述第一蒸发器(1)和所述第二蒸发器(2)内形成负压,使所述高温烟气能够进入所述第一蒸发器(1)和所述第二蒸发器(2)。
7.一种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
8.一种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利用烟气热量的直接接触蒸发处理设备,待处理液通过所述第一进料口(11)进入所述第一蒸发器(1)内,一部分高温烟气经所述第一缓冲箱(15)后通入所述第一蒸发器(1),所述待处理液在所述第一蒸发器(1)内蒸发而进行一级浓缩,所述一级浓缩产生的一级蒸发气体经引风机(3)排出所述第一蒸发器(1)通入所述焚烧炉,所述一级浓缩产生的一级浓缩液通过所述第一排料口(13)排出,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料口(21)通入所述第二蒸发器(2)内,一部分所述高温烟气经所述第二缓冲箱(25)后通入所述第二蒸发器(2),使得所述一级浓缩液在所述第二蒸发器(2)内蒸发而进行二级浓缩,所述二级浓缩产生的二级蒸发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或通入所述焚烧炉的烟气处理系统,所述二级浓缩产生的二级浓缩液或盐泥通过所述第二排料口(23)排出所述第二蒸发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未经清华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077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