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鲁棒性强的冲击噪声有源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09005.9 | 申请日: | 2019-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9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全;朱迎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10K11/178 | 分类号: | G10K11/178 |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鲁棒性强 冲击 噪声 有源 控制 方法 | ||
一种鲁棒性强的冲击噪声有源控制方法,其步骤主要是:A、参考信号采集,参考麦克风采集到当前时刻n的噪声信号的离散值x(n)及滤波器的输入信号向量为X(n);B、生成滤波器系数,滤波器根据权系数向量W(n)对噪声输入向量X(n)进行滤波,得到滤波器的输出值y(n);C、生成消噪信号,滤波器的输出值y(n)经过次级通路S(z)后得到消噪信号y′(n);D、求取残差信号p阶矩的平均值;E、指数化残差信号p阶矩平均值cp(n),F、更新梯度值Δ(n)的计算,G、更新得到下一时刻n+1的权系数向量为W(n+1),w(n+1)=w(n)+μΔ(n)X(n)。该法对冲击噪声的鲁棒性强,稳态误差小,降噪性能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源噪声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冲击噪声有源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形式各异的噪声,如汽车引擎噪声、列车运行中的噪声、变压器噪声等,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过高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劳动生产率,危害人体健康,甚至直接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环境噪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降低噪声技术为无源噪声控制(PNC),多为使用声学材料对声波进行反射与吸收,这种方式虽被广泛使用,但是仅对高频的噪声有好的作用,而对于低频噪声作用不大。对于变压器噪声,电机噪声等低频噪声,需要新型的噪声控制方式。
有源噪声控制(ANC)的原理是,在噪声源处通过参考麦克风采集源噪声,并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输入噪声转换为数字信号,再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运算后,通过电路及扬声器发出与噪声幅值频率相同而相位相反的次级声波。次级声波与源噪声的波形相消,实现噪声的控制。
最小化残差的均方(FxLMS)滤波算法,以其计算成本低、结构紧凑等特点,成为有源噪声控制的主要算法,在普通的高斯噪声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幅度大、变化剧烈的冲击噪声,最小化残差均方(残差的二阶矩) (FxLMS)滤波算法对冲击噪声的敏感度高,算法的稳定性低,噪声控制效果较差;最小化残差的p范数滤波算法对冲击噪声的控制效果有着显著改善,如文献1“Leahy R,Zhou Z,Hsu YC.Adaptive filtering of stableprocesses for active attenuation of impulsive noise.in:Proceedings of the1995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and Signal Processing,vol.5;1995.pp. 2983-2986.”,它通过最小化残差的p阶矩(p为1-2之间的一个确定的数)对噪声进行抑制,降低了对冲击噪声的敏感度,算法的稳定性得到一定提高;然而针对较强的冲击噪声,该算法的抑制作用有限,扔易发生迭代不收敛、不稳定的情况,其鲁棒性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鲁棒性强的冲击噪声有源控制方法,该方法对于冲击噪声的稳态误差小,鲁棒性强,降噪效果好。
本发明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鲁棒性强的冲击噪声有源控制方法,其步骤如下:
A、噪声信号采集
噪声源附近的参考麦克风采集到当前时刻n的噪声信号离散值x(n),将当前时刻n到前L-1个时刻的噪声信号离散值x(n),x(n-1),...,x(n-L+1),组成当前时刻n的噪声信号向量X(n),X(n)=[x(n),x(n-1),...,x(n-L+1)]T;其中 L=128,是滤波器的抽头数,上标T代表转置运算;
B、滤波器系数生成
滤波器生成当前时刻n和前L-1个时刻的权系数 w(n),w(n-1),…,w(n-L+1),并将这L个权系数构成当前时刻n的权系数向量 W(n),W(n)=[w(n),w(n-1),...,w(n-L+1)];当前时刻n<129时,W(n)=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90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