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6295.1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0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黄强;范徐笑;柳胜凯;黄日成;康儒;孟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1/32 | 分类号: | F16H1/32;F16H57/023;F16H57/08;H02K7/116 |
代理公司: | 11541 北京卓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海力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壳 电机转轴 电机定子 二级行星减速器 电机后端盖 电机转子 电机组件 伸入 机器人 减速器 环境适应能力 动作灵敏度 仿生机器人 集成模块化 一体化设计 动力单元 复杂环境 一端连接 作业能力 地连接 高功率 可转动 耐冲击 容纳腔 内壁 申请 紧凑 电机 | ||
1.一种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包括:
保护壳(5);
电机后端盖(1);所述电机后端盖(1)连接在所述保护壳(5)的后端;
电机组件(2);所述电机组件(2)包括电机定子(21)、电机转子(22)和电机转轴(23);所述电机定子(21)设置于保护壳(5)内靠近所述电机后端盖(1)的一端;所述电机转轴(23)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保护壳(5)内壁上;所述电机转子(22)套设在所述电机转轴(23)上并伸入所述电机定子(21)内;并且,在所述电机转轴(23)内形成有容纳腔(231);
以及
二级行星减速器(4);所述二级行星减速器(4)设置于所述保护壳(5)内;并且所述二级行星减速器(4)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231)内并与所述电机转轴(23)相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保护壳(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行星减速器(4)包括:
齿圈(41);所述齿圈(41)的一端伸入所述容纳腔(231)内,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保护壳(5)远离所述电机后端盖(1)一端的内壁上;
第一太阳轮(42);所述第一太阳轮(42)设置于所述齿圈(41)内;所述第一太阳轮(42)通过第一太阳轮转轴(421)与所述电机转轴(23)相连接;
第一行星支架(413);所述第一行星支架(413)通过第一轴承(43)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齿圈(41)内壁上;
第一行星轮(44);多个所述第一行星轮(44)设置于所述第一行星支架(413)上;并且所述第一太阳轮(42)通过多个所述第一行星轮(44)与所述齿圈(41)传动连接;
第二行星支架(45);所述第二行星支架(45)与所述第一轴承(43)相邻的一端通过第二轴承(46)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齿圈(41)内壁上;
第二星轮(47);多个所述第二星轮(47)设置于所述第二行星支架(45)上;
第二太阳轮(48);所述第二太阳轮(48)通过多个所述第二星轮(47)与所述齿圈(41)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轴承(43)与所述第二轴承(46)之间设置有隔离挡圈(4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圈(41)通过第三轴承(410)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保护壳(5)远离所述电机后端盖(1)一端的内壁上,从而使得所述二级行星减速器(4)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保护壳(5)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转轴(23)上设置有连接孔(232);第一太阳轮转轴(421)与所述连接孔(232)内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相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太阳轮(42)通过所述第一太阳轮转轴(421)与所述电机转轴(23)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支架(413)与所述第一太阳轮(41)之间通过胶装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行星轮(44)通过第一销轴(411)设置于所述第一行星支架(413)上;
多个所述第二星轮(47)通过第二销轴(412)设置于所述第二行星支架(45)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仿生机器人的高功率密度集成模块化动力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机后端盖(1)上设置有传感器支架(61)和反馈传感器模块(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629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复合啮合多级增速机构
- 下一篇:一种水陆两栖摩托车分动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