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盈利状态信用主体的PADD信用度量方法、介质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5700.8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8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黄东宾;蒋苏霆;周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40/02 | 分类号: | G06Q40/02;G06Q40/06;G06K9/62 |
代理公司: | 50102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小红;陈栋梁 |
地址: | 40006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样本 风险规避 基准模型 信用度量 拟合 矫正 信用 控制点 财务状态 函数规律 距离计算 信用评级 指标处理 参照点 异质性 聚类 三段 引入 应用 | ||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负盈利财务状态下前景调整的违约距离(PADD)信用度量方法、介质及系统,解决负市盈率(PE)、负市现率(PCF)情况下存在的前景与风险的异质性,而产生的此类信用主体的前景值及其信用度量的矫正问题;包括:季度违约距离计算;质态划分及指标处理,将全样本信用主体按PE正负分为PE正质态和负质态样本,引入CFP指标取代PCF指标;计算PE正、负质态样本前景值;拟合生成当季基准模型,以风险规避、前景增长、前景抑制的前景与违约距离三段函数规律,对PE正质态样本拟合生成当季度基准模型;以风险规避参照点为控制点,矫正PE负质态样本的前景与信用风险;计算全样本当季或多季PADD;应用k‑means聚类方法依据PADD进行信用评级刻度划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级、金融工程、证券分析等应用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负盈利财务状态信用主体的离散质态特征和风险特征,以及 双参照点前景-风险关系规律,对信用主体进行数字化信用度量矫正及评级的方 法。
背景技术
信用评级的国际话语权需要评级方法和技术的支持。据Livingston(2018)[1]报告,现阶段中国评级刻度粗放,一般采用四级评级刻度AAA,AA+,AA,AA-, 而国际通用评级刻度一般从AAA到C,具有更加精细的评级刻度,如17级、9级[2]。 即当前中国评级实践与巴塞尔协议II、III关于评级刻度应充分细化、企业分布 在各级别中尽可能均匀的规则不相匹配,不利于满足投资方和借贷方的风险信 息需求;另外,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服务一般应企业评级请求而为,评级日期 多为不定期,没有一个定期的批量化评级与评级报告机制,企业信用风险信息 供应不及时;缺乏准确及时的信用风险监测,同样也不利于金融稳定性。
目前,违约距离方法是国际普遍应用的一种定量评级方法,它以“布莱克 —斯克尔斯—默顿”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由KMV信用评级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 推出并投入应用,2002年KMV公司被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以2.4亿 美元收购,形成了穆迪KMV评级方法[3]。其方法的核心是用违约距离(Distance to Default,缩写DD)度量信用主体的信用风险,违约距离越大,信用风险越低, 反之,则信用风险越大。违约距离作为信用风险度量,因其稳健性在信用度量 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4]。但是,该方法显然不是数字化信用评级的终点。违约距 离由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股权价值及其波动率,和违约点确定;其局限 性在于,与信用主体前景相关的财务基本面、动量、及一致性预测数据,未有 效地应用于信用度量分析。
因此黄东宾、周丹丹(本发明第1、3发明人)[5]提出了前景调整的违约距离 信用评级方法和系统—PADD,即应用双参照点前景-违约距离三段分段函数关系, 进行信用评级的方法,解决了现行国际流行的违约距离(DD)信用评级方法仅依 据现实市场动态数据,而不能应用公司前景与信用关系信息的不足。但是,对 于具有负盈利财务状态的信用主体,由于其与盈利相关的指标上,如市现率、 市盈率,其优化方向、正、负理想点,与正盈利财务状态的信用主体相比,存 在不连续性、或不一致性,以及负盈利财务状态的风险特征,使得具有负盈利 财务状态的信用主体,其信用度量需要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加工处理。
由于以季度为周期的负盈利财务指标现实地、甚至频繁地存在于不同行业的 信用主体中,具有不可忽略的评级意义。本发明即要解决负盈利财务状态下, 此类信用主体的信用度量的矫正问题。
以下是引用文献:
[1]Livingston M,Poon W P H,Zhou L.Are Chinese credit ratingsrelevant?A study of the Chinese bond market and credit rat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8,87:216-2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57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