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05443.8 | 申请日: | 2019-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1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 发明(设计)人: | 袁湖业;谢向萌;廖思凤;李彩金;韦国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湖业 |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2;C05G3/04;C05F17/00 |
| 代理公司: | 45118 南宁市来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来光业<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 地址: | 53031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专用生物 甘蔗 有机肥 过磷酸钙 肥料生产技术 动物粪便 发酵菌剂 腐植酸铵 甘蔗生长 硅藻土粉 土壤活化 玉米秸秆 重量份数 微量元素 有机质 博落回 草木灰 棉籽粕 木质素 生物菌 硝酸镁 剑麻 醋糟 糖蜜 性状 鱼藤 施用 微生物 土壤 生产 | ||
本发明属于肥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动物粪便80‑100份;剑麻渣50‑70份;玉米秸秆40‑70份;醋糟30‑50份;棉籽粕20‑45份;草木灰5‑10份;硅藻土粉5‑10份;糖蜜15‑20份;硝酸镁6‑8份;腐植酸铵3‑6份;过磷酸钙6‑10份;微量元素肥0.7‑1份;木质素3‑5份;鱼藤粉5‑8份;博落回4‑7份和发酵菌剂8‑15份。该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中富含有机质和大量的有益生物菌,能有效的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活化性状;施用该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能有效的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肥料,具体涉及一种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属于肥料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甘蔗是甘蔗属(
甘蔗一生可分为苗期、分蘖期、伸长期以及工艺成熟期,甘蔗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磷、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硅、铁、锰、铜、锌、硼、钼、氯。在甘蔗的整个生育期需肥总量中,幼苗期占1%左右,分蘖期占8%~12%,伸长期占50%以上,成熟期占20%~40%。伸长期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50%~60%,磷、钾各占70%;成熟期吸收氮占30%~40%,磷、钾各占20%左右。因此,伸长期吸收氮、磷、钾最多,对产量的形成和影响也最大。
甘蔗肥料的正确使用,是保证甘蔗产量及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对甘蔗进行施肥,就是要在保证甘蔗生长的基础上,保证甘蔗的有效成分含量,改善甘蔗的品质,改良土壤,减少施肥的用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肥效。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农药和常规的化学肥料被年复一年的使用,使土壤中的有益菌不断的减少,土壤中的有机养分不断缺失,N、P、K 养分大幅度的减少。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甘蔗肥料的配方大多不合理,施肥技术不全面,肥料利用率低。然而甘蔗生长周期长,需肥量大,需肥种类多。在给甘蔗施肥时,若只注重某种单一肥料的施用,单一肥料过量施用,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缺少微量元素肥料及有机质等,会导致土壤板结,土质变硬,土壤肥力退化,甘蔗叶面黄、叶面小、生长慢,茎小,重量轻,抗病力差,易发生各种病虫害,最终甘蔗的产量低、糖分低。当前在甘蔗肥料的施用方面,肥料的利用率较低,大量固体肥料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劣变,不仅造成土壤质量的严重下降,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施用化学肥料对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和保障人类粮食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化肥的低利用率和由此带来的高环境风险一直是困扰全球的重大问题。因
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肥料利用率、遏止环境污染的方法和途径。其中生物有机肥是一种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环境友好型肥料,生物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含量高,能够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缓解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生物有机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微生物形成相互间的共生增殖关系,抑制有害菌生长并转化为有益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起到群体的协同作用,有益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促使有机物的分解转化,能直接或间接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和刺激性物质,促进和调控作物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湖业,未经袁湖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54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