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型生态护坡结构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05109.2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06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崔新壮;王洁茹;金青;张小宁;王艺霖;李骏;韩若楠;孙玉杰;王帅;孙华琛;卢途;苏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B3/12;A01G9/029;A01G24/2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赵敏玲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生态 护坡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型生态护坡结构及方法,包括麻纤维层、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和种植槽,所述的麻纤维层铺设在边坡上,在麻纤维层边角和中间位置固定在边坡土中,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设置在麻纤维层上,且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在坡顶和坡底的位置也固定在边坡土中;在网状框架内部形成了若干三棱柱型的格室,间隔的在三棱柱型的格室内放置有种植槽;在所述的种植槽和网状框架的表面还覆盖有一层表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高粱秸秆、麻纤维布和无纺布,通过绑扎和粉碎工艺得到的设有种植槽的格室型生态护坡结构及方法,属于土木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路、铁路以及河道水利等的兴修不断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矿山开采造成了大量类型多样且成分复杂的裸露土质边坡,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同时,城市面源污染加剧,大量污染物随地表雨水径流进入河道水体,逐渐成为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实现防护边坡与改善水体污染的双重效果,是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传统的生态护坡方式有人工种草护坡、生态袋护坡、网格生态护坡等。但以上护坡方式普遍存在种草成活率低、后期植被生存条件受到限制、整体稳定性较差、植物蓄水而拦截地表径流等问题,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公开了一种秸秆型生态护坡结
构及方法,本发明利用高粱秸秆、麻纤维布和无纺布组成的秸秆式生态型护坡结构,既能对坡面起到防护作用,又能有效截流净化污染物,实现防护与净化的双重效果,为改善和解决裸露边坡稳定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秸秆型生态护坡结构,包括麻纤维层、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和种植槽,所述的麻纤维层铺设在边坡上,在麻纤维层边角和中间位置固定在边坡土中,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设置在麻纤维层上,且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在坡顶和坡底的位置也固定在边坡土中;在网状框架内部形成了多个三棱柱型的格室,间隔的在三棱柱型的格室内放置有种植槽;在所述的种植槽和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的表面还覆盖有一层表土。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种植槽的高度低于秸秆格室的高度,底面尺寸与秸秆绑扎形成的三角网格中位于护坡上的面的面积一致,且种植槽底面尺寸大于种植槽顶面尺寸,种植槽底面与护坡接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麻纤维层通过木楔固定在边坡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秸秆形成的网状框架在坡顶和坡底位置用锚具固定,同时将边角和中间位置的木楔露出地面的部分套入格室中。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秸秆型生态护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秸秆网状框架的布置
先沿坡建立一个十字框架,然后根据坡度和坡面长度构建梯形框架;梯形框架上下边与防护堤轴线成45°角;在梯形框架内横向绑扎秸秆,然后再斜向绑扎秸秆,使得梯形框架内形成多个三棱柱型的格室;
步骤2 制作种植槽
将高粱秆打碎成颗粒状掺在土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使其呈胶状,并能粘结为一个整体;放入中空的三棱台型的模具中,然后进行干燥成型;待成型后,用无纺土工布将其裹住,并在表面喷洒适量的水,使二者粘接为一个整体;
步骤3整体结构的固定及布置
清理边坡后,先铺一层麻纤维布,在边角和中间位置用木楔扦插于边坡土中;
将秸秆型网状格室框架的坡顶和坡底用锚具固定,同时将边角和中间位置的木楔露出地面的部分套入格室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51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山体道路边坡加固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态修复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