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管隧道用止水带及其用于限制沉管拉合晃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04348.6 | 申请日: | 201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3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庾光忠;罗勇欢;周函宇;陈国平;姜良广;宁响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2 | 分类号: | E02D31/02;E02D31/08;E02D29/073 |
代理公司: | 31251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管 顶部体 止水 弹性的 基部体 结合部 止水带 两节 沉管隧道 对称设置 晃动幅度 使用寿命 有效限制 大位移 拉合 底座 晃动 错位 地震 衔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用止水带,包括具有基部体和顶部体的压胀主体、与压胀主体的基部体连接的底座、以及设在压胀主的顶部体顶部具有压胀弹性的止水棱,在顶部体顶部的止水棱两侧有对称设置的具有压胀弹性的晃控边;止水棱与两侧晃控边之间均有槽。本发明的优点是:有效限制了沉管在水底拉合过程中相邻两节沉管的端部在结合部的晃动幅度和晃动频率,提高了两节沉管之间的衔接精度;同时,还能适应强烈度地震导致的两沉管在结合部之间的大位移错位,且能够延长止水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用止水带,属于地下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作为生命线工程的水底沉管隧道,其自身面对地震是非常脆弱的,尤其是止水效果的失效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目前,在沉管隧道领域中,大压缩量橡胶止水带用于相邻两节沉管结合部之间,起到密封止水作用。止水带为整体条形,其大压缩量必须保证抗震设防烈度在Ⅶ以上,确保强烈度地震过程中沉管结合部之间密封止水;同时,起到沉管与沉管之间缓冲撞击和转化释放地震能量的作用,以确保整体隧道的安全。
但是,止水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还不止如此。在大型沉管隧道管节拉合(合拢)过程中,因为水流影响以及吊装设备受风力影响等非控因素引起管节晃动,进而引起管节对接精度不高。为了使管节在拉合过程中减少晃动对对接精度的影响,需要在管节安装面采用一种特殊的减隔震装置来减少管节的晃动。因而大型沉管隧道所用大压缩量橡胶止水带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承载,还应赋予其在安装对接过程具有在两节管结合部之间阻滞两节管产生横向垂面上的相对位移,以降低两节管之间的晃动幅度和晃动频率,从而提高两节管之间对接精度。
现有技术中,在止水带的设计及应用中都把止水带安装完成后如何具有更好地止水、防震效果及使用寿命作为追求目标,却忽略了止水带在安装过程中对于如何提高安装精度能够起到的重大作用。因而,现有止水带没有在阻滞晃动方面作进一步地扩展设计。
现有技术中,止水带的缩胀主体截面为矩形,这种设计使得缩胀主体显得僵硬且偏向缩胀量相对有限,在遭遇强烈度地震,使两节管结合部之间产生大的错位时,瞬间增大的两节管之间的间隙将难以填充而发生漏水。
现有技术中,沉管隧道项目中所使用的橡胶止水带都是天然橡胶,且全部裸露浸泡于水中,影响止水带的使用寿命。
针对以上不足,需要一种能够减少管节晃动与减少地震对沉管隧道破坏性影响的且具有较好减隔震性能的大压缩量减隔震橡胶止水带就越来越紧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沉管隧道用止水带存在的拉合晃动问题。其次是现有技术中止水带偏向缩胀量相对有限的问题以及使用寿命问题。
针对以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管隧道用止水带,包括具有基部体和顶部体的压胀主体、与压胀主体的基部体连接的底座、以及设在压胀主体的顶部体顶部具有压胀弹性的止水棱,在顶部体顶部的止水棱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具有压胀弹性的晃控边;止水棱与两侧晃控边之间均有槽。
进一步地,所述晃控边的顶端面具有黏滞面,所述黏滞面上具有防滑纹。
进一步地,所述晃控边上开有供槽排水排气的通孔,所述的通孔具有位于槽底部的入气口和位于晃控边外侧上部的出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供槽排水排气的通孔为单向孔,其入气口的孔径大于出气口的孔径,出气口的最终状态是被压缩封闭。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孔的截面呈月牙形,其内表面的一面为弧形凹面,另一面为弧形凸面。
进一步地,所述压胀主体还具有位于基部体与顶部体之间的支撑体;所述压胀主体的截面呈乳头形,其基部体与顶部体的截面宽度均大于支撑体的截面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43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