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的内部辅助降温系统及降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90234.0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6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成;金尚忠;张飞;李伊凡;林学利;谭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24 |
代理公司: | 杭州钤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9 | 代理人: | 唐灵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部 辅助 降温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的内部辅助降温系统及降温方法,所述内部辅助降温系统包括:进气风扇组,用以向车内送风,所述进气风扇组包括进气风道、多个进气口和多个进气风扇,所述多个进气口和多个进气风扇共用了内部空调系统的部分风机和风口,所述进气风道的管道口开设在车底,出气风扇组,用以将车内空气抽出,所述出气风扇组包括多个出气口和多个出气风扇,所述多个出气口和多个出气风扇共用了内部空调系统的剩余部分风机和风口,该多个出气风扇对应的风机具有第一状态下送风的功能和第二状态下抽风的功能;切换单元,包括将进气风扇组的风道切换至所述进气风道以及将所述出气风扇组的风机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的内部辅助降温系统及降温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设备。但由于汽车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不可避免伴随着尾气污染。所以,使用电能动力基本成为发展共识。太阳的光能可以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利用装在车身的太阳能玻璃进行光电转化产生电能,对汽车的电源系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高温天气下的户外车辆车内温度会很快升高,车内温度过高,不但会减少汽车内饰配置的使用寿命,因为车内温度太高,停车后汽车处于密闭状态,车内空气无法与外界交换循环,也会给后来的乘客带来强烈的不适。在中国专利CN201110310127.X中,提出了一种利用汽车空调系统自带的鼓风机对车内进行送风的技术方案。在该专利中,当判断为汽车熄火后,车顶的太阳能电池给鼓风机供电使其工作,鼓风机对车内进行送风,希望通过此技术手段来降低车内的温度。然而在该专利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由于采用原空调系统的鼓风机进行送风,当车辆熄火后,鼓风机将从车辆的引擎舱进行抽风送进车内,通常此时的引擎舱温度很高,导致送入车内的是热风;第二、如果只是单一的送风,车内的热交换将非常缓慢,对于降温效果而言,并不明显。因此该专利中的技术方案并不能真正解决夏天户外车辆停放时的降温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基于太阳能天窗供能的车内辅助降温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单一鼓风机送风来给车内空间进行降温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的内部辅助降温系统,所述汽车原本配备的内部空调系统包括多个风机和风口,而所述内部辅助降温系统包括:进气风扇组,用以向车内送风,所述进气风扇组包括进气风道、多个进气口和多个进气风扇,所述多个进气口和多个进气风扇共用了内部空调系统的部分风机和风口,所述进气风道的管道口开设在车底,出气风扇组,用以将车内空气抽出,所述出气风扇组包括多个出气口和多个出气风扇,所述多个出气口和多个出气风扇共用了内部空调系统的剩余部分风机和风口,该多个出气风扇对应的风机具有第一状态下送风的功能和第二状态下抽风的功能;切换单元,包括将进气风扇组的风道切换至所述进气风道以及将所述出气风扇组的风机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该方案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汽车原有的管道进行车内外空气交换,并且通过进出风扇形成良好的空气流动循环,进气风道的管道口开设在车底,使得进入车内的空气是车体遮挡下的,温度相对较低,从而达到比单独的鼓风机更好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环境判断单元,获取车外环境参数,并与环境预设值进行比较,判断车辆当前是否处于高温户外环境;车况判断单元,检测汽车是否处于点火状态还是熄火状态;以及启动单元,当接收到处于高温户外天气且处于熄火状态的判断结果时,启动所述切换单元、所述进气风扇组和所述出气风扇组工作。由于采用了三个单元共同控制的方法,不仅起到系统功能的自动化,而且很好地避免了误启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境判断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光强传感器,所述环境预设值包括温度预设值和光强预设值,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车外温度大于所述温度预设值,且所述光强传感器检测到的车外光强大于所述光强预设值时,输出当前车辆处于高温户外环境的判断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0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