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十字交叉口混合交通流协同优化底层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6987.4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3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湛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5D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吴桐;黄芷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十字 交叉口 混合 通流 协同 优化 底层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城市十字交叉口混合交通流协同优化底层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微观跟驰模型,使用所述微观跟驰模型描述车辆的跟驰状态,所述车辆的跟驰状态包括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置;
S2、获取混合交通流中车辆在通过冲突区域的上游监测点的时刻和速度,并用所述微观跟驰模型预测车辆在上游监测点与冲突终点之间的车辆初始轨迹;所述上游监测点与冲突起点之间有一定距离的路段;所述冲突起点位于所述上游监测点和所述冲突终点之间;所述冲突起点和所述冲突终点之间的路段构成冲突区域;
S3、基于所述微观跟驰模型,针对十字交叉口的冲突类型,加入加速度约束、距离约束与安全约束建立冲突协同模型;所述十字交叉口的冲突类型包括交叉冲突和合流冲突;
S4、针对混合交通流场景下车辆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情况,拟制协同控制策略集;
S5、基于所述车辆初始轨迹,由所述冲突协同模型判断车辆是否可以顺利通过冲突区域;若判断结果为车辆可以顺利通过冲突区域,则车辆继续遵从所述微观跟驰模型的速度行驶;若判断结果为车辆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则需进一步判断车辆在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并依据所述车辆在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车辆做出所述步骤S4拟制的协同策略集中对应的协同控制策略,进而执行步骤S6;
S6、将参与车辆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中的可优化控制的车辆确定为目标车辆,依据步骤S5所做出的协同控制策略对所述目标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优化,并将该优化问题归结为离散时间状态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用动态规划的思想求解得到关于所述目标车辆的协同优化控制策略,并将关于所述目标车辆的协同优化控制策略作用于所述目标车辆,控制所述目标车辆的运行;
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
假定X路和Y路均为单向单行车道,X路上的车辆k将通过Y路上的连续车流的两车辆之间的间隔,所述Y路上的连续车流的两车辆分别用k′1和k′2表示,其中车辆k′1表示前车,车辆k′2表示后车;
针对混合交通流场景下车辆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基于所述微观跟驰模型将车辆k′1、车辆k、车辆k′2之间的关系分为可以顺利通过冲突区域与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所述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又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记为R1,表示车辆k与车辆k′1之间距离太近,不满足可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约束条件;第二种情况记为R2,表示车辆k与车辆k′2之间距离太近,不满足可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约束条件;第三种情况记为R3,表示车辆k与车辆k′1且与车辆k′2之间的距离均太近,不满足可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约束条件;第四种情况记为R4,表示车辆k与车辆k′1且与车辆k′2之间满足基本间隔要求,但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不舒适;
针对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四种情况,需要对当中的可优化控制的车辆进行协同控制;用H表示传统驾驶车辆,为不可优化控制的车辆;用A表示智能网联车辆,为可优化控制的车辆;用N表示无前车参与或无后车参与;并规定车辆的组合顺序依次为车辆k′1、车辆k、车辆k′2;
基于不同的车辆组合、不同的车型组合,以及所述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四种情况,拟制协同控制策略集,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所述无法优化是指车辆在对应的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情况下没有相应的控制策略;在所述无法优化的情况下,当所述十字交叉口的冲突类型为交叉冲突时,X路上的车辆k将以X路和Y路的交叉点作为一个停止的虚拟前车,遵循所述微观跟驰模型持续减速甚至停车等待,直到Y路上出现满足可通过冲突区域的车辆间隔,车辆k才通过冲突区域;当所述十字交叉口的冲突类型为合流冲突时,X路上的车辆k将以X路和Y路的合流点作为一个停止的虚拟前车,遵循所述微观跟驰模型持续减速甚至停车等待,直到Y路上出现满足可通过冲突区域的车辆间隔,车辆k才通过冲突区域;所述X路和Y路的合流点是指X路车流汇合进入Y路车流的位置;
所述控制状态未知,是针对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情况R4而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先判断车辆k、车辆k′1、车辆k′2在通过冲突区域的过程中是哪些对应车辆之间构成不舒适,再分别依据无法顺利通过冲突区域的情况R1、R2、R3采取对应的控制策略;
所述控制车辆k加速,是使t时刻车辆k的决策变量uk(t)满足:
且vk(t)+uk(t)τ≤ve;
所述控制车辆k减速,是使t时刻车辆k的决策变量uk(t)满足:
且vk(t)+uk(t)τ≥0;
所述不控制车辆k,是使t时刻车辆k的决策变量uk(t)满足:
即uk(t)=0;
所述控制车辆k′1加速,是使t时刻车辆k′1的决策变量满足:
且
所述不控制车辆k′1,是使t时刻车辆k′1的决策变量满足:
即
所述控制车辆k′2减速,是使t时刻车辆k′2的决策变量满足:
且
所述不控制车辆k′2,是使t时刻车辆k′2的决策变量满足:
即
其中,uk(t)作为t时刻车辆k的决策变量,表示车辆k在t时刻的加速度;vk(t)是车辆k在t时刻的速度;是根据所述微观跟驰模型所预测的车辆k在t+τ时刻的安全跟驰速度,其中Lk(t)表示在t时刻车辆k与其跟驰前车之间的相对距离,表示车辆k的跟驰前车在t时刻的速度;作为t时刻车辆k′1的决策变量,表示车辆k′1在t时刻的加速度;是车辆k′1在t时刻的速度;是根据所述微观跟驰模型所预测的车辆k′1在t+τ时刻的安全跟驰速度,其中表示在t时刻车辆k′1与其跟驰前车之间的相对距离,表示车辆k′1的跟驰前车在t时刻的速度;作为t时刻车辆k′2的决策变量,表示车辆k′2在t时刻的加速度;是车辆k′2在t时刻的速度;是根据所述微观跟驰模型所预测的车辆k′2在t+τ时刻的安全跟驰速度,其中表示在t时刻车辆k′2与其跟驰前车之间的相对距离,表示车辆k′2的跟驰前车在t时刻的速度;τ是车辆驾驶的反应时间;ve是期望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698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