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装车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84130.9 | 申请日: | 2019-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3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欣欣;刘淼儿;罗婷婷;鲁亮;杨亮;李恩道;张莹;姚倩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C6/00 | 分类号: | F17C6/00;F17C13/00 |
| 代理公司: | 11245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小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 地址: | 10002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装置 液相软管 软管 液化天然气 装车系统 液化天然气储罐 充装系统 可拆卸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超低温 低温管道 气相管道 接收站 闪蒸汽 装车臂 气化 液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装车系统,所述装车系统包括液相软管装置和气相软管装置,其中,所述液相软管装置的一端与液化天然气储罐的液化天然气低温管道连接,所述液相软管装置的另一端与液化天然气槽车的液化接口可拆卸相连;所述气相软管装置的一端与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闪蒸汽气相管道连接,所述气相软管装置的另一端与液化天然气槽车的气化接口可拆卸相连;所述液相软管装置和气相软管装置均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为耐超低温软管。本发明LNG接收站装车系统采用软管及其组件代替原有装车臂,系统简单,操作方便,提供了另一类型的接收站LNG槽车充装系统形式,解决了现有充装系统自重大、操作复杂、费用高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装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装车系统。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LNG)装车系统成撬的原因主要是模块化设计的需要。目前一个LNG工厂从设计到建成投用只有2-3年的时间,给设计部门的只有1年的时间,为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设计任务,通行的办法采取模块化的方式,即将一些独立的功能部分组成一个模块,由配套厂家完成内部详细设计和生产,装车系统就产生了撬装的需求,装车系统的模块化就是装车撬。
目前国内LNG接收站普遍采用装车撬系统进行槽车充装。装车撬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撬体、控制系统、装车管理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撬体的主要组成有管道、阀门、流量计、装车臂(鹤臂)、返气臂;控制系统主要由PLC或批控制器组成,实现对装车过程的控制;装车管理系统主要用来车辆进出撬位和贸易计量的管理;安全保护系统由超压排放、静电消除、紧急按钮等装置组成,用来保护装车过程撬、槽车及人员的安全。目前国内主力撬型装车流量约60m3/h-70m3/h。
装车臂为撬体的关键机械组件,采用立柱支撑型结构,由旋转接头、平衡系统、低温阀门等组成,旋转接头是臂的核心部件,其设计及结构好坏直接影响到臂的使用。以某公司研发的装车臂为例,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1’-支撑架,2’-轴承座,3’-气相内臂,4’-低温旋转接头,5’-弹簧缸平衡系统,6’-弹簧缸支架,7’-气相外臂,8’,9’-低温球阀,10’-拉断阀,11’-低温旋转接头,12’-垂管,13’-液相外臂,14’-液相内臂。
现有的装车臂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操作过程复杂,槽车进站后,装车臂和槽车的管口连接需要人工操作,装车臂自重大,操作工人需要拆卸法兰盲板、将液相臂和气相臂推到指定位置,连接臂与槽车的法兰接口,还需要开关多个阀门等一系列工作以完成充装工作。
此外,旋转接头易被外部的冰块冻结无法转动,以及密封功能不好容易导致LNG泄漏。
另外,系统费用高,一套国产的装车撬系统费用在100万以上,进口的约在200万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的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装车系统,
本发明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装车系统,所述装车系统包括液相软管装置和气相软管装置,其中,所述液相软管装置的一端与液化天然气储罐的液化天然气低温管道连接,所述液相软管装置的另一端与液化天然气槽车的液化接口可拆卸相连;所述气相软管装置的一端与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闪蒸汽气相管道连接,所述气相软管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化天然气槽车的气化接口可拆卸相连;所述液相软管装置和气相软管装置均包括软管,所述软管为耐超低温软管。
上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装车系统,所述液相软管装置和所述气相软管装置均通过快速接头与所述液化天然气槽车相连。
上述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装车系统,所述快速接头包括快速接头母头和快速接头公头,所述快速接头母头与所述装车系统的软管侧相连,所述快速接头公头与所述液化天然气槽车一端相连,所述快速接头母头和快速接头公头之间能够进行快速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41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