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81308.4 | 申请日: | 2019-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6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 发明(设计)人: | 金昌勇;冯旭宁;卢兰光;韩雪冰;欧阳明高;王芳;樊彬;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2 | 分类号: | G01R31/382;G01R31/396;H01M10/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方晓燕 |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组 失控 测试 触发 监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10)用于对电池模组(110)进行热失控测试触发,所述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10),包括:
至少一个加热器(120),每一个所述加热器(120)与一个电池单体(111)的体积、形状和尺寸均相同,所述加热器(120)至少替换一个目标电池单体(111a);所述目标电池单体(111a)从所述电池模组(110)中多个所述电池单体(111)中任意选取;与所述目标电池单体(111a)相邻的所述电池单体(111)为相邻电池单体(111b);
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130),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110)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111)之间;以及
数据采集器(14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130)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温度传感器(130)检测到的温度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10)中的所述电池单体(111)的种类相同,所述电池单体(111)的种类为方型电池、软包电池、18650电池或21700电池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111)的种类为方型电池或者软包电池,所述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10),还包括:
夹持结构(150),用于将所述电池模组(110)中多个所述电池单体(111)按照固定的排布方式进行夹持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150)包括:
第一夹板(151),与所述电池单体(111)或者所述加热器(120)直接接触;
第二夹板(152),与所述电池单体(111)或者所述加热器(120)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夹板(151)和所述第二夹板(152)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110)直接正对的两侧;以及
多个第一紧固件(153),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夹板(151)和所述第二夹板(152),并将所述第一夹板(151)和所述第二夹板(152)固定,以限定所述电池模组(110)在所述第一夹板(151)和所述第二夹板(152)之间夹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结构(150)还包括:
第三夹板(156),与所述第二夹板(152)靠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紧固件(153)贯穿所述第三夹板(156),并限定所述第二夹板(152)与所述第三夹板(156)之间的距离;
第二紧固件(157),所述第二紧固件(157)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夹板(156)抵接,所述第二紧固件(15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板(152)抵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夹板(151)和所述第二夹板(152)之间的夹紧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153)包括:
紧固螺杆(154),贯穿所述第一夹板(151)、所述第二夹板(152)和所述第三夹板(156);以及
多个紧固螺母(155),部分所述紧固螺母(155)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板(151)远离所述电池模组(110)的表面,并与所述紧固螺杆(154)螺纹连接;部分所述紧固螺母(155)设置于所述第三夹板(156)远离所述电池模组(110)的表面,并与所述紧固螺杆(154)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组热失控测试触发与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紧固件(157)为预紧螺栓:
所述预紧螺栓穿过所述第三夹板(156)与所述第二夹板(152)平行平面的中心;所述预紧螺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板(152)抵接,当所述预紧螺栓向所述第二夹板(152)的方向靠近时,所述第一夹板(151)和所述第二夹板(152)之间的夹紧力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130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电路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