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虾生态共养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879971.0 申请日: 2019-09-18
公开(公告)号: CN110574649A 公开(公告)日: 2019-12-17
发明(设计)人: 杨建波 申请(专利权)人: 杨建波
主分类号: A01G22/22 分类号: A01G22/22;A01G22/00;A01K61/51;A01K61/59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413100 湖南省益阳市*** 国省代码: 湖南;4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小龙虾 天然饵料 稻田 复合微生态制剂 稻田生态系统 水产动物养殖 复合微生态 微生态饲料 排泄 轮叶黑藻 配合饲料 水稻种植 循环利用 养殖成本 养殖水体 营养成份 影响水稻 综合管理 病虫害防治 伊乐藻 螺蛳 水肥 有机肥 菌液 苦草 投喂 增肥 种稻 应用 生态 整齐 化肥 水稻 生长 替代 养殖 生产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虾生态共养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稻虾生态共养的方法通过调整水稻种植时段与水产动物养殖时段的差距,运用生物排泄增肥作用,以及复合微生态菌液的应用,实现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本发明还采用天然饵料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与活螺蛳作为小龙虾的食物,提高了小龙虾的营养成份及其口感、养殖成本低;并且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天然饵料和微生态饲料,实现稻田物质的循环利用,从而不造成养殖水体的环境污染,同时配合饲料精准投喂、稻田水肥综合管理、病虫害防治、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等技术,使得本发明养殖的小龙虾生长快、规格整齐,且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产,小龙虾和水稻双丰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稻田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虾生态共养方法。

背景技术

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该虾原产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入南京,经过80多年的繁衍扩张,我国成为淡水小龙虾养殖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的淡小龙虾养殖起步于上世纪中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小龙虾养殖初期,采取稻田、池塘、河道及草型湖泊等多种养殖模式一起上,实践证明,稻田是淡水小龙虾的最佳生长栖息场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面积广阔,水域资源丰富,经济技术比较发达,因而稻田养殖小龙虾最具发展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虾生态共养方法,法将稻田与龙虾养殖有效的结合,促进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使得稻与虾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共生链,有效节约了资源,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稻虾生态共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在稻田上开挖环形深水沟,并对环形深水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以杀死环形深水沟中的敌害生物和致病菌,环形深水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环形深水沟的宽度4-5m、深度1.2-1.5m、坡度30-45度;在稻田的中央建立形成稻田种植区,在稻田种植区的四周建立田埂以便与环形深水沟隔开;建立防逃和防侵害设施、进水和排水系统、水位检测器和微量元素检测器。

(2)生态系统建立:于次年水稻秧苗移栽前35-45天,在环形深水沟内栽种伊乐藻、苦草与轮叶黑藻,使其覆盖率大于30%;5-10天后向稻田投放活螺蛳;再于水稻扬花抽穗前每亩施复合微生态菌液15-20kg,形成以水草、螺蛳、水稻、菌种、水草根部微生物和水稻根部微生物构建成的小龙虾生存生态系统。

(3)水稻栽培:在播种前7-9天选择饱满有重量的稻谷作为稻种,将稻种浸泡在淡盐水中消毒并晾晒3-4天,然后进行育种处理;将经过育种处理的稻种播种在育秧土中,当稻种长至大于等于10cm的秧苗时,按照30-50cm×30-50cm的种植间距将秧苗移植在稻田种植区中。

(4)幼虾培育:用围网围造出幼虾培育区,以每亩0.5-1万尾的密度将幼虾投放至培育区,投放时避免阳光直射;自幼虾投放第一天开始每天投喂1次饲料,包括70%黄豆粉、15%麸皮粉、15%鱼粉,并通过换水使水体透明度保持30cm-40cm;幼虾生长15-20天左右后即撤掉围网,让幼虾自行爬入稻田,随后转入成虾养殖阶段。

(5)成虾养殖:12月前,每月投1次水草,每周在田埂边的平台浅水处投喂一次成虾饲料,投喂量以虾总重量的2-5%,当水温低于12℃时,可不投喂。

翌年3月份,当水温上升到16℃以上,每个月投2次水草,每周投喂一次成虾饲料,投喂量为稻田存虾重量的4-6%,以加快小龙虾的生长。

经常巡查,并调控水深:11月至12月保持田面水深30-50cm,随着气温的下降,逐渐加深水位至40-60cm;第二年的3月份水温回升时用调节水深的办法来控制水温,促使水温更适合小龙虾的生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波,未经杨建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99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