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9853.X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74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胡惠萍;刘远超;梁晓薇;莫伟鹏;卓丽君;史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 代理人: | 张钇斌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红 密孔菌 菌株 及其 人工 栽培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血红密孔菌菌株采自福建武夷山,经鉴定为血红密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HMGIM‑140415,于2019年7月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514。本发明的菌株,已经实现人工驯化栽培,并且与同种的其他菌株相比,对肿瘤和葡萄球菌都表现出更加强烈和显著的抑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及其人工栽培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目前,食药用菌的产业发展迅猛,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食药用菌的产量达到3712万吨,比2016年增长了3.21%,产值为2721.92亿元,我国占全球75%以上,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食用菌产业在种植业中排在除了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超过了茶叶和蚕桑。
在食药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珍稀食药用菌品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原有的珍稀品种逐渐被驯化,如竹荪、茶薪菇、离褶伞、羊肚菌等。但是也有大批的野生食药用菌由于未能被人类认识,没有得到研究。据研究,目前世界上约有300多万种真菌物种,仅仅有1%的物种被认识,其中已知的大型真菌约14000种,国内已确认的食用菌有1789种,药用菌798种,而当中又只有不到100种的野生食药用菌被人类驯化,规模化栽培的品种更只有30多种。人类距离大型真菌的研究与利用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而大型真菌由于其富含具有营养及功能作用的各种成分,包括真菌多糖、三萜类、甾醇等,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血红密孔菌分布广泛,通常在夏、秋两个季节采收,采后烘干。该菌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止痒、止血、生肌、顺气等,其子实体含有多孔蕈素(polyporin),多孔蕈素对革兰氏阴、阳性菌有抑制作用,而且该菌还可用于消炎。
血红栓菌经济用途广泛,药用价值明显,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但至目前为止,未有规模栽培及应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抑菌作用的野生的珍稀药用菌品种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菌株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血红密孔菌菌株采自福建武夷山,经鉴定为血红密孔菌,并且组织分离获得原始菌株,命名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HMGIM-140415,于2019年7月3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为:中国武汉),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9514。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CCTCC NO:M2019514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制作母种,制作生产母种,制作生产种,栽培培养及栽培管理,以重量百分比计,所述栽培料包括杂木屑37-41%、棉籽壳18-20%、玉米芯18-20%、麦麸16-18%、玉米粉2-3%、石灰1-2%。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CCTCC NO:M 2019514或其提取物的应用,用于抗肿瘤或者抗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血红密孔菌菌株CCTCC NO:M 2019514或其提取物的应用,用于制备抗肿瘤或者抗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的药物。
在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肿瘤或者抗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的药物,包括血红密孔菌菌株CCTCC NO:M 2019514或其提取物和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98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硒食用菌生产技术
- 下一篇:一种香菇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