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敞开式TBM富水隧洞超前预注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5913.0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9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于建伟;夏旋;董汉伟;杨洋;何京健;李晓军;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6 | 分类号: | E21D9/06;E21D9/087;E21D11/1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兰州锦知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4 | 代理人: | 勾昌羽 |
地址: | 810007 青海省西***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敞开 tbm 隧洞 超前 预注浆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敞开式TBM富水隧洞超前预注浆方法,包括:步骤一、在隧道掘进机掘进的过程中,检测掌子面的出水情况,当检测出水达到危险程度时,启动掌子面围岩判定程序;步骤二、对掌子面围岩的状况进行判定,当掌子面围岩处于完整状态时,启动步骤三,当掌子面围岩处于破碎状态时启动步骤七。本发明采用敞开式TBM富水洞段施工,利用超前预注浆方式极大的解决了因突发涌水,对掘进工作产生的困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敞开式TBM富水隧洞超前预注浆方法。
背景技术
敞开式TBM(隧道掘进机)隧道施工,由于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地下空间施工的限制,施工受到诸多影响,特别是在富水隧洞段施工时掌子面发生特大涌水的情况,容易造成人员、设备的损失,甚至出现“淹机”风险,同时一旦涌水点出漏,出水集中,流速快、压力大、水量长时间不衰减,灌浆封堵困难,裂隙之间容易 “串通”,形成串浆通道,浆液流失严重,扩散范围较小,灌浆效果差,而且灌浆堵水周期较长,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人员窝工,施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敞开式TBM富水隧洞超前预注浆方法,通过对掌子面前部的地下水进行超前预注浆,进行有效封堵治理,形成“止水”幕墙,确保TBM顺利掘进通过,规避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一种敞开式TBM富水隧洞超前预注浆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隧道掘进机掘进的过程中,检测掌子面的出水情况,当检测出水达到危险程度时,启动掌子面围岩判定程序;
步骤二、对掌子面围岩的状况进行判定,当掌子面围岩处于完整状态时,启动步骤三,当掌子面围岩处于破碎状态时启动步骤七。
步骤三、围绕掌子面的周向钻8-12个Ⅰ序灌浆孔,钻孔方向与隧道中心线呈10°-15°夹角朝向隧道围岩,然后在每组两个Ⅰ序灌浆孔的内侧更靠近隧道中心线的位置钻Ⅱ序灌浆孔,Ⅱ序灌浆孔与Ⅰ序灌浆孔平行;
步骤四、对步骤三中的Ⅰ序灌浆孔和Ⅱ序灌浆孔使用水泥单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浆灌浆;
步骤五、在掌子面的中心钻1-2个与隧道中心平行的检查孔,当检查孔内的渗水量满足施工要求时,恢复掘进;
步骤六、当掘进至步骤三中的I序灌浆孔的末端剩余3米时,停止掘进,并重新回到步骤一进行判断。
步骤三中,检测掌子面出水情况,并根据出水情况确定Ⅰ序灌浆孔的数量,出水越多,Ⅰ序灌浆孔的数量越多。
步骤四中,优先使用单液浆进行灌浆,但当钻孔完成后,孔内出水量大、流速快的情况下,单液浆灌浆漏浆及流失较大的情况,可以先采用双液浆灌注,当水量减少后,继续使用单液浆进行复灌,直到达到灌浆压力要求或不“吃浆”时方可结束灌浆。
所述水泥为42.5级低碱中抗水泥,所述水玻璃为波美度35~37的水玻璃。
步骤三中的Ⅰ序灌浆孔、Ⅱ序灌浆孔的深度在15-30米之间,优选25米。
步骤七、在隧道掘进机护盾尾部的隧道壁的圆周向隧道掘进机的前进方向钻Ⅰ序灌浆孔,钻孔方向与隧道中心线呈10°-15°夹角朝向隧道围岩;
步骤八、当孔内出水呈股状带压、喷射状、流速快时,即可停止钻孔,开始灌浆,待灌浆压力达到2Mpa以上停止灌浆,浆液凝固一段时间后,再对该孔加深复灌,复灌深度达到预定深度,方可结束灌浆;
步骤九、检查灌浆之后的出水情况,当出水降低到符合施工要求时,恢复掘进;
步骤十、当掘进至步骤七中的Ⅰ序灌浆孔的末端剩余3米时,停止掘进,并重新回到步骤一进行判断。
对出水集中区域,步骤七中的Ⅰ序灌浆孔之间的隧道壁上设置加密灌浆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59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