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搅拌站废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及得到的混凝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75256.X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1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黎超;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 |
代理公司: | 51226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徭尧;柯海军<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617099四川省攀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渣 搅拌站 混凝土 粒径 配制 固体废弃物 原材料成本 原材料用量 回收利用 绿色生产 粗骨料 和易性 配比 破碎 生产 便利 缓解 施工 | ||
本发明涉及搅拌站废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及得到的混凝土,属于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搅拌站废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该方法将搅拌站废渣进行筛分,得到粒径≥70mm的组分D和粒径<70mm的废渣;粒径<70mm的废渣干燥后,分选出粒径≤3mm的废渣为组分A,粒径≥31.5mm的废渣为组分B,其余的废渣为组分C;组分B和组分D破碎后得到粗骨料;组分A和组分C按特定配比配制得到混凝土。本发明采用搅拌站废渣来配制混凝土,混凝土的和易性好、强度满足要求,施工便利,其配制方法简单易行,加入了搅拌站废渣,不仅降低原材料成本,缓解原材料压力,减少了原材料用量,还能够全面处理搅拌站产生的废渣,达到了绿色生产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搅拌站废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及得到的混凝土,属于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商品混凝土是一种消耗量极大的建筑材料,据不完全统计,每生产1m3混凝土平均将要产生搅拌站废渣(以下称废渣)0.01t,以四川省年产约11700万m3左右混凝土计算,每年至少产生废渣117万t。搅拌站废渣的处理是一个传统的难题,目前一般的做法是,未硬化的报废混凝土进入砂石分离机,实现砂石回收利用,沉淀废渣则堆放在搅拌站内,达到一定堆放量后运输至建筑垃圾场。巨大的废渣量外运作为建筑垃圾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给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增加了压力,因此,需要对搅拌站废渣的回收利用进行研究,将废渣生态化利用,可以缓解粉煤灰价格上涨和天然砂资源短缺的问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混凝土废渣主要由水泥水化物以及大量制备混凝土用的原料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可以回收利用。因此,有企业将报废新拌混凝土经砂石分离后产生的废渣调整为不同固含量或密度等级浆体,直接制备成低强度等级(小于C30)混凝土,但造成混凝土强度低,质量波动大,生产组织难度大,容易引起混凝土质量事故,且所述废渣需经砂石分离等复杂步骤,废渣中胶凝材料和细骨料的含量极少,不能解决搅拌站废渣的综合回收回用的问题。
专利CN105366974A公开了混凝土搅拌站废渣制备再生细粉的方法、制得的再生细粉及其用途。该专利提出了废渣通过破碎-筛分-风干-粉磨等步骤得到再生细粉料,该再生细粉可以替代粉煤灰,用于制备C30强度等级或C4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但该处理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废渣不能够全部有效的利用,在筛分处理阶段仅仅筛分出了粒径≤2.5mm的渣粉进入下一处理阶段,大部分废渣得不到处理,二是废渣粒径≤2.5mm的渣粉全部需要粉磨处理,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整个处理流程过程控制不合理的话,有可能造成处理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搅拌站废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达到搅拌站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的目的。
本发明搅拌站废渣生产混凝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含水率低于5wt%的搅拌站废渣进行筛分,得到粒径≥70mm的组分D和粒径<70mm的废渣;
b、控制粒径<70mm的废渣的含水率低于1wt%,过筛,分选出粒径≤3mm的废渣作为组分A,粒径≥31.5mm的废渣为组分B,其余的废渣为组分C;将组分A进行磨粉,得到磨细后的组分A;
c、按以下重量份的组分配制,得到混凝土:
优选的,a步骤中,含水率低于5wt%的搅拌站废渣是由搅拌站废渣自然风干而成的。
优选的,b步骤中,将粒径<70mm的废渣与粗骨料混合后,控制其含水率低于1wt%,过筛。
作为优选方法,b步骤中,废渣与粗骨料的重量比为15~30:1。
优选的,组分B和组分D破碎后,作为再生粗骨料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52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