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68343.2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3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彬;李昊;魏洋;赵鲲鹏;张依睿;王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1/02 | 分类号: | E01D11/02;E01D19/16;E04B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杆 生物质 增强件 环氧树脂 胶合 空间立体感 方向正交 景观建筑 抗拉性能 纤维纹理 悬索桥梁 正交的 拉杆 拉索 劈裂 相切 圆孔 粘结 正交 纤维 趣味 艺术 | ||
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由生物质眼杆(1)、端部增强件(2)共同构成,其特征在于端部增强件(2)位于生物质眼杆(1)两端,生物质眼杆(1)端部两侧均有端部增强件(2),端部增强件(2)生物质眼杆(1)的纤维方向正交,端部增强件(2)通过环氧树脂实现与生物质眼杆(1)的粘结,同时端部增强件(2)与生物质眼杆(1)的圆孔相切,在生物质眼杆端部采用与其纤维纹理正交的增强件,旨在改善端部易劈裂的情况,使得生物质眼杆的抗拉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增加拉杆的空间立体感,更具艺术感,适用于景观建筑与趣味悬索桥梁拉索的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应用于景观建筑、趣味悬索桥梁,属于土木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对生活环境的文化与艺术内涵不断提升的审美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建筑与桥梁的外观以及所用材料也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现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提供住宿的空间,现代桥梁也不再是一种跨越障碍的通道,而是一种与环境特色融合,是一种具有景观文化内涵的艺术结构形式。
生物质材料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环保的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的运用愈发广泛,采用生物质材料生产生物质眼杆,并将其作为建筑与桥梁中拉索的部件,是一种创新性的应用。如中国发明专利“CN 108824192 A”公布的“一种竹质眼杆链”极具创新的采用轻质高强的竹质工程材制作竹质眼杆,经组装形成竹质眼杆链,将其作为人行悬索桥或者趣味悬索类桥梁的拉索。同时,该发明专利通过在竹质眼杆端部包缠FRP布,为竹质眼杆端部提供足够的环向约束,改善端部易劈裂的情况,使得采用竹质工程材制作的竹质眼杆的抗拉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样的,本发明基于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的交错层积技术,在生物质眼杆端部采用与生物质眼杆纤维纹理正交的增强件,旨在改善端部易劈裂的情况,使得生物质眼杆的拉伸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增加拉杆的空间立体感,更具艺术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在生物质眼杆端部采用与其纤维纹理正交的增强件,旨在改善端部易劈裂的情况,使得生物质眼杆的抗拉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增加拉杆的空间立体感,更具艺术感,适用于景观建筑与趣味悬索桥梁拉索的构件。
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由生物质眼杆、端部增强件构成,其特征在于端部增强件位于生物质眼杆两端,生物质眼杆端部两侧均有端部增强件,端部增强件生物质眼杆的纤维方向正交,端部增强件通过环氧树脂实现与生物质眼杆的粘结,同时端部增强件与生物质眼杆的圆孔相切。
所述的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其特征在于生物质眼杆与端部增强件均为木本植物、禾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及其加工剩余物和废弃物为原材料经加工制备而成,并且二者的纤维均以相同方向排列。
所述的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其特征在于生物质眼杆的生物质纤维沿长度方向分布,生物质眼杆的长度为宽度的3倍~40倍,宽度为厚度的1.5倍~25倍。
所述的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其特征在于生物质眼杆的两个圆孔位于竹质眼杆的两端,圆孔边缘距生物质眼杆端部的距离为生物质眼杆端部宽度的0.5倍~2倍。
所述的一种采用正交胶合技术的生物质眼杆,其特征在于端部增强件的厚度为生物质眼杆的0.2倍~1.0倍,宽度与生物质眼杆相同,端部增强件端部与生物质眼杆端部齐平。
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改善端部易劈裂的情况,使得生物质眼杆的抗拉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2)所用材料绿色、低碳、环保;
(3)富有空间立体感,充满艺术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生物质眼杆立体示意图(箭头方向为纤维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8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