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67132.7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2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朱兴丹;徐振坤;白崇俨;杜顺开;喻广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25B41/31;F25B41/37;F25B49/02;F24F11/86;F24F11/84;F24F11/64;F24F11/61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单付玲 |
地址: | 528311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旁通管路并联连接在节流机构的两端,旁通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一开关装置、储液器和第二开关装置,旁通管路被储液器分隔为第一子旁通管路和第二子旁通管路,第一子旁通管路连接在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节流机构之间,第一开关装置设置在第一子旁通管路上并用于控制第一子旁通管路的通断,第二子旁通管路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节流机构之间,第二开关装置设置在第二子旁通管路上并用于控制第二子旁通管路的通断;响应于关机指令,控制第一开关装置打开,维持压缩机继续运行,控制第二开关装置和节流机构关闭,从而在关机后冷媒存储在储液器中,加快下次开机制冷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空调器达到制冷稳定运行状态时,室外侧的冷媒量相对较多,而室内侧的冷媒量相对较少。而在空调器启动之前,室外侧温度较高,冷媒会往温度相对低的室内侧迁移,室内侧的冷媒量相对较多,因而需花费较长的时间重新建立系统平衡,造成空调器启动后出风温度的下降速度较慢。目前,各厂家主要采用压缩机高频启动或快速升频的方式提升空调器的制冷速度。
当压缩机进行高频启动或者快速升频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将室内侧的冷媒抽吸干净,而室外侧的冷媒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液化,难以在节流机构处形成有效的液封,这大大降低了通过节流机构的冷媒流量,导致冷媒不能及时补充到室内换热器,影响了空调器的制冷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换向组件,具有第一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端口相连;节流机构,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旁通管路,并联连接在所述节流机构的两端,所述旁通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一开关装置、储液器和第二开关装置,所述旁通管路被所述储液器分隔为第一子旁通管路和第二子旁通管路,所述第一子旁通管路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节流机构之间,所述第一开关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旁通管路上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子旁通管路的通断,所述第二子旁通管路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节流机构之间,所述第二开关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旁通管路上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子旁通管路的通断;其中,响应于关机指令,控制所述第一开关装置打开,维持所述压缩机继续运行,控制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和所述节流机构关闭,以使所述第一子旁通管路导通,所述第二子旁通管路断开。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节流机构、室内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在旁通管路上沿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的方向,第一开关装置、储液器和第二开关装置依次连接形成冷媒流路,且第一开关装置、储液器和第二开关装置位于旁通管路上,与节流机构并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71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