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外壳结构及超声波传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60026.6 | 申请日: | 2019-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1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宋福宇;何金;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汇通西电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7/521 | 分类号: | G01S7/521;G01S15/93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传感器 安装腔 下壳体 外壳本体 外壳结构 上壳体 体内 车用传感器 一体成型的 光滑侧壁 能量减弱 自动泊车 组合结构 传感器 车用 铝壳 上壳 下壳 连通 探测 汽车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外壳结构及超声波传感器,属于车用传感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车用超声波传感器的外壳大都为铝壳且具有一体成型的光滑侧壁结构,此种结构的外壳制成的超声波传感器在使用时,只能探测到2米左右的距离,使得其应用在汽车上能实现的功能有限,尤其在自动泊车时,更是十分不理想的问题。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包括下壳体和与下壳体固定连接的上壳体,下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腔,上壳体内设有与第一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安装腔,且上壳体的密度和/或比重比下壳体大。该种组合结构的外壳制成的传感器巧妙的解决了因为外壳整体是相同的材料,重量,密度、比重都一样导致的能量减弱、角度较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传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外壳结构及超声波传感器。
背景技术
超声波传感器是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其他能量信号(通常是电信号)的传感器。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它具有频率高、波长短、绕射现象小,特别是方向性好、能够成为射线而定向传播等特点。超声波对液体、固体的穿透本领很大,尤其是在阳光不透明的固体中。超声波碰到杂质或分界面会产生显著反射形成反射回波,碰到活动物体能产生多普勒效应。
基于上述特点,超声波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汽车泊车上,但是现有的车用超声波传感器的外壳大都为铝合金且具有一体成型的光滑侧壁结构,该种外壳整体是相同的的铝合金,那么重量,密度、比重都一样。工作状态下,铝壳底部工作开始振动,随着振动传递至铝合金上部,铝合金外壳的上部也随之振动,而上部的振动耗散掉一部分能量,进而将整体的能量减弱。故只能实现常规2米左右的测试距离。同时因为铝合金外部侧壁振动,加大了传感器主角度的两侧,故整体传感器角度较大,易造成安装到车上后因角度较大而探测到地面导致传感器误判。使得其应用在汽车上能实现的功能有限,尤其在自动泊车时,更是十分不理想。自动泊车需要超声波传感器能探测到4米以上的距离。
发明内容
现有的车用超声波传感器的外壳大都为铝壳且具有一体成型的光滑侧壁结构,此种结构的外壳制成的超声波传感器在使用时,只能探测到2米左右的距离,使得其应用在汽车上能实现的功能有限,尤其在自动泊车时,更是十分不理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外壳结构及超声波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声波传感器外壳结构,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包括下壳体和与下壳体固定连接的上壳体,下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腔,上壳体内设有与第一安装腔连通的第二安装腔,且上壳体的密度和/或比重比下壳体大。
由本发明超声波传感器外壳结构制成的超声波传感器,在工作时:外壳底部工作开始振动,当振动由下壳体向上壳体传递时,即是向另一个材料传递,因上壳体材料密度或比重比下壳体高,振动被阻隔在两者的结合位置,而无法继续往上壳体传递。这样带来的结果是,高密度或高比重材料制成的上壳体未进行振动或振动极小,故能量没有被耗散或耗散极小,所以振动能量被集中于下壳体即外壳本体的底部,能量高了测试距离就远,最终能够达到自动泊车4米以上的测试距离。
同时因为侧壁的振动只有下壳体的侧壁部分,侧壁振动面积减小一半以上,传感器主角度未被加大,故传感器整体角度较小。角度小后在4米以上的测试距离上,不会出现探测到地面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呈环状且横截面呈U字型,上壳体呈环状,上壳体的侧壁底端和下壳体的侧壁顶端紧配合固定连接。上壳体和下壳体均呈环状便于两者通过侧壁进行紧配合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的侧壁设有定位柱,所述上壳体的侧壁上在与定位柱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通过定位柱和定位槽的配合实现紧配合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的侧壁设有定位柱,所述下壳体的侧壁上在与定位柱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通过定位柱和定位槽的配合实现紧配合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汇通西电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汇通西电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00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