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56324.8 | 申请日: | 2019-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6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邓军;张法星;田忠;卫望汝;刘文;刘善均;许唯临;王韦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B5/08 | 分类号: | E02B5/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吕建平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旋转 堵塞 栏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沿水流方向于取水廊道进水口顶部等间隔排布若干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栅条,栅条两端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于取水廊道两侧壁面内,栅条上安装有水流冲击驱动机构,所有栅条在水流冲击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构成传送栅,将附着在栅条上的杂物输送到下游。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若干垂直于水流方向栅条沿水流方向均匀排布,并利用水流冲击驱动机构带动栅条旋转,位于底格栏栅上的卵石等杂物随着栅条旋转,继而被输运到下游,从而实现了底格栏栅的自动排污,避免了堵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山区河流中采用的底格栏栅,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水流动能带动底格栏栅自动旋转来防止底格栏栅被堵塞的技术。
背景技术
传统水利水电工程中,在山区河流取水采用的是底格栏栅坝取水廊道,其包括底格栏栅和取水廊道。底格栏栅安装在取水廊道的进水口的顶部。传统的底格栏栅是将若干栅条顺水流方向、固定布置(如图1(a)所示)。为了防止卵石等杂物堵在栅条之间,栅条一般设计成上大下小,以保证能通过栅条上部的卵石等杂物不卡在栅条的下部(如图1(b)所示)。但这种传统的底格拦栅,总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卵石等杂物会在栅条上部就被卡住,慢慢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底格拦栅补彻底堵塞,因此使用中需要经常清理堵塞物,否则就会影响取水效果。
因此,研发一种能够自动排污的底格栏栅,以防止被卵石等杂物堵塞影响取水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鉴于传统底格栏栅存在的杂物难以清理的弊端,提供一种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既能自动拦截杂物,又能通过自动旋转输送杂物,从而实现自动排污。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沿水流方向于取水廊道进水口顶部等间隔排布若干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栅条,栅条两端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于取水廊道两侧壁面内,栅条上安装有水流冲击驱动机构,所有栅条在水流冲击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构成传送栅,将附着在栅条上的杂物输送到下游。在水流冲击作用下,会使水流冲击驱动机构带动栅条旋转,从而带动附着在栅条上的卵石等杂物旋转,使杂物朝着下游移动,直至从底格栏栅下游端掉落,这样就实现了底格栏栅的自动排污,避免了堵塞。
上述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所述栅条为圆柱形结构,这样有助于栅条带动卵石等杂物旋转。相邻两根栅条之间的间隔为0.05~0.2m。
上述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所述水流冲击驱动机构为两副,分别设置于栅条的两端,其包括以下两种实现方式:
(1)所述水流冲击驱动机构由固定安装在所有栅条上的链轮和与所有链轮相配合的链条构成,链条上设计有承接水流冲击的冲击斗;
(2)所述水流冲击驱动机构由固定安装在所有栅条上的带轮和与所有带轮相配连的传动带构成,传动带上设计有承接水流冲击的冲击斗。
对于第二种实现方式,构成水流冲击驱动机构的带轮为凹槽结构轮,凹槽的宽度与传动带的宽度相匹配,这样可以有助于对传动带进行定位。
所述冲击斗为弧形或锥形斗状结构。这样水流冲击链条或传动带上的冲击斗,能够辅助推动链条或传动带运动,然后通过链条或传动带带动所有的栅条旋转,从而有助于实现栅条的自动清洁。在优先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冲击斗之间的间隔为0.1~0.5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若干垂直于水流方向栅条沿水流方向均匀排布,并利用水流冲击驱动机构带动栅条旋转,使位于底格栏栅上的卵石等杂物随着栅条旋转,继而被输运到下游,从而实现了底格栏栅的自动排污,避免了堵塞。
2、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旋转防堵塞的底格栏栅,水流冲击驱动机构上设置有冲击斗,利用水流冲击冲击斗,促使水流冲击驱动机构运动,进而带动栅条旋转,不需要外加驱动设备,极大降低了工程造价,适于在本领域内推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63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变式阻尼消能防撞系统
- 下一篇:水石分流型泥石流减速坝及其清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