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细粒度用户数据的需求侧响应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50866.4 | 申请日: | 2019-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5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徐涛;黄莉;朱明杰;李敏蕾;周赣;傅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张红莲 |
| 地址: | 215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细粒度 用户 数据 需求 响应 方法 | ||
1.一种基于细粒度用户数据的需求侧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配电线路参数获取:获取需求侧响应目标调控区域的首配电节点电压、配电节点个数、配电节点间的线路参数、以及各用户与配电节点的对应关系;
步骤2: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初始化:根据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初始化方法对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进行初始化,初始化的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能够反应确定的需求侧响应激励定价与负荷转移率的数值关系;
步骤3:基于细粒度分项电量的各用户可调控潜力计算:根据细粒度分项电量,通过用户可调控潜力计算方法,计算各配电节点的可调控潜力;包括:计算每个用户的各用电设备可减少功率;求和计算即为每个用户的可调控潜力;累加每个配电节点下所有用户的可调控潜力即为该配电节点可调控潜力;
步骤4: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优激励定价序列求取并实施:按照基于粒子群的细粒度用户需求侧响应优化算法求得最优需求侧响应激励定价序列,并将对应配电节点的定价序列发送到相应的配电节点下的用户,以等待用户接受响应;包括:建立以激励补偿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目标函数,并将其作为适应度函数;以用户调控潜力、用户电量响应条件、以及配电节点电压为约束条件,求取各配电节点的最优定价,整合为最优激励定价序列;
步骤5:最新激励定价与负荷转移率的关系样本获取,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优化:根据1天内不同“激励电价”与“负荷转移率”的数据样本,根据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优化方法,重新对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进行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细粒度用户数据的需求侧响应方法,其中步骤2所述的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限定为反应需求侧响应激励定价与负荷转移率的数值关系曲线,其数值关系满足以下公式:
其中λ为负荷转移率,s为激励电价,s1为激励电价第一阀值,s2为激励电价第二阀值,k为负荷转移响应斜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细粒度用户数据的需求侧响应方法,其中所述的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初始化的过程为通过采集的历史峰/谷差数据拟合获得s1、s2和k值的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细粒度用户数据的需求侧响应方法,所述用户电量响应能力曲线参数初始化的具体方法包括:
(1)获取不同用户不同日的15分钟周期的分项电量数据;
(2)以峰/谷差转换时刻点为标点,计算步骤(1)获取的数据中,每个用户每天峰/谷差转换时刻点往谷时段计算半小时的电量数据,命名为该用户该天该时刻的谷时电量;以及峰/谷差转换时刻点往峰时段计算半小时的电量数据,命名为该用户该天该时刻的峰时电量;每用户每天共获得两组谷时电量和峰时电量;
(3)将每用户每天的两组谷时电量和峰时电量中,每组的谷时电量减去峰时电量,获得两组峰/谷电量差值;
(4)设定激励电价第一阀值s1为谷时电价乘以20%;以所有计算获得的峰/谷电量差值与峰/谷电价差值为样本,求解每个样本对应的样本负荷转移响应斜率,取平均值为负荷转移响应斜率k;设λ=1,根据已确定的s1和k,求得的s值即为s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东南大学,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086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