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蝶阀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47819.4 | 申请日: | 2019-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7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 发明(设计)人: | 冯华卫;吴全旺;戴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28 | 分类号: | G01M3/28 | 
| 代理公司: | 33256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施贻华 | 
| 地址: | 324100 浙江省衢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腔 气道 排气蝶阀 检测 连通 安装定位机构 待检测产品 压力检测器 出气口 倍压 输气 向内 进气口 检测领域 检测装置 气压变化 压缩空气 报警器 测试槽 误判 显示屏 合格率 | ||
本发明涉及阀检测领域,公开了排气蝶阀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包括安装定位机构(3),安装定位机构(3)中设有测试槽(30),待检测产品的出气口与密封腔(300)连通,还包括第一气道(1)和第二气道(2),第一气道(1)与待检测产品的进气口连通并向内输气,第二气道(2)与密封腔(300)连通并向内输气,还包括压力检测器(4),压力检测器(4)与密封腔(300)的出气口连接并检测密封腔(300)的气压变化。本发明压缩空气进行检测排气蝶阀倍压,与排气蝶阀实际工作倍压差距较小,检测精度较高,避免了因检测精度较低而误判产品的合格率外,高精度检测机构设有显示屏和报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了排气蝶阀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相关汽车行业标准和客户具体要求,排气蝶阀总成在装配完成后需要进行倍压检测;一般排气蝶阀检测装置用压缩空气进行检测;传统的排气蝶阀检测装置用压缩空气进行检测存在检测倍压与排气蝶阀实际工作倍压差距较大,检测精度较低,因此设计一种检测倍压与排气蝶阀实际工作倍压差距较小,检测精度较高的排气蝶阀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成功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排气蝶阀检测装置改变传统的排气蝶阀检测装置用压缩空气进行检测存在检测倍压与排气蝶阀实际工作倍压差距较大,检测精度较低的不足,避免因检测精度较低而误判产品的合格率外,极大地缩小了现场工艺布局,使用占地面积小,夹具维护方便,人力投入小,操作员劳动强度低,更加精准的检测出产品倍压气压值数据。
目前,专利名称为蝶阀水压试验机,专利号为201210550095.5的发明专利,解决了蝶阀密闭性检测的问题,但还存在检测效果差且装置设计不合理等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检测效果差且装置设计不合理缺点,提供了排气蝶阀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排气蝶阀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定位机构,待检测产品通过安装定位机构进行固定,安装定位机构中设有测试槽,待检测产品与测试槽的槽口配合并共同形成密封腔,待检测产品的出气口与密封腔连通,还包括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第一气道与待检测产品的进气口连通并向内输气,第二气道与密封腔连通并向内输气,密封腔内设有出气口,还包括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与密封腔的出气口连接并检测密封腔的气压变化。
作为优选,安装定位机构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安装有测试座,测试槽设置在测试座上,测试槽设有一个向上的开口,待检测产品的下表面压紧在测试槽的开口上并配合测试槽形成密封腔。
作为优选,支撑架上还安装有夹紧装置,夹紧装置至少有两组,每组夹紧装置均包括定位杆、夹紧杆和夹紧气缸,夹紧气缸上安装有伸缩杆,伸缩杆由夹紧气缸带动上下伸缩,夹紧杆的一端与伸缩杆的上端铰接,定位杆竖直安装在支撑架上,夹紧杆的中部与定位杆的上端铰接,夹紧杆的另一端位于待检测产品的上方,夹紧杆通过伸缩杆的伸长带动转动并将待检测产品夹紧在测试座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储气筒,第一气道、第二气道和夹紧气缸均与储气筒连通。
作为优选,第一气道上安装有控制第一气道输气的第一电磁阀,第二气道上安装有控制第二气道输气的第二电磁阀,夹紧气缸与储气筒的气道上安装有第三电磁阀。
作为优选,第一电磁阀为二位三通电磁阀,第二气道为二位三通电磁阀,第三电磁阀为二位五通电磁阀。
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压力检测器连接并对压力检测器发送的压力信号进行识别分析,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均与控制器连接并受控制器的控制。控制器为PLC程序控制器并连接转换24V电源。
作为优选,还包括报警器,报警器与控制器连接,报警器受控制器控制进行合格报警或不合格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科力车辆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78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