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47005.0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0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赵龙海;崔文;金小飞;于振中;李文兴;卢信泽;朱春生;王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B25J9/02;B25J9/12;B25J18/02 |
代理公司: | 11421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解敬文;施艳荣<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230601安徽省合肥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机器人 六自由度 三自由度平动 机器人部件 定平台 动平台 陀螺仪 两组 六自由度运动 动态性能 工作空间 转动 灵活 科研 应用 | ||
1.一种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包括:定平台(1)、动平台(2)和两组三自由度平动机器人部件(3);其中,两组三自由度平动机器人部件(3)连接在动平台(2)和定平台(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动平台(2)由双陀螺仪部件构成,双陀螺仪部件包括有上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1)、下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2)和丝杆螺母子部件(2-3)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1)包括上平台内圈、上平台中圈、上平台外圈;上平台外圈围绕上平台内圈和中圈,上平台中圈围绕上平台内圈;其中在上平台内圈外侧圆周面的一个直径方向上对称设置一对第一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21),并且所述的上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1)的上平台中圈的内侧圆周面的在与上平台内圈设置第一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21)的对应位置设有第一旋转副的第二部分,第一旋转副的第一、二部分配合组合后,可以实现围绕X轴方向的旋转;所述的上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1)的上平台中圈的外侧圆周面在与X轴垂直方向的直径方向上进一步对称设置第二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23),在所述的上平台外圈的内侧圆周面的与上平台中圈设置第二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23)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旋转副的第二部分(2-24),第二旋转副的第一、二部分配合组合后,可以实现相对旋转,可保证上平台中圈绕与X轴垂直的Y轴方向的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2)包括下平台内圈、下平台中圈、下平台外圈;下平台外圈围绕下平台内圈和中圈,下平台中圈围绕下平台内圈;其中在下平台内圈外侧圆周面的一个直径方向上对称设置一对第三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41),并且所述的下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2)的下平台中圈的内侧圆周面的在与下平台内圈设置第三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41)的对应位置设有第三旋转副的第二部分(2-42),第三旋转副的第一、二部分配合组合后,可以实现围绕X’轴方向的旋转;所述的下动平台陀螺仪子部件(2-2)的下平台中圈的外侧圆周面在与X’轴垂直方向的直径方向上进一步对称设置第四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43),在所述的下平台外圈的内侧圆周面的与下平台中圈设置第四旋转副的第一部分(2-43)对应的位置设有第四旋转副的第二部分(2-44),第四旋转副的第一、二部分配合组合后,可以实现相对旋转,可保证下平台中圈绕与X’轴垂直的Y’轴方向的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丝杆螺母子部件(2-3)设置于上、下动平台之间;所述的丝杆螺母子部件(2-3)包括滚珠丝杆螺母组合、带法兰手柄套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丝杆螺母子部件(2-3)的具体结构为:丝杆的螺母(2-3-1)与双陀螺仪上动平台陀螺仪内圈固连,丝杆(2-3-2)下端与双陀螺仪下动平台陀螺仪内圈通过转动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丝杆螺母子部件(2-3)的具体结构为:丝杆(2-3-2)上端与双陀螺仪上动平台陀螺仪内圈固连,丝杆螺母(2-3-1)通过带法兰手柄套筒与下平台陀螺仪内圈通过转动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陀螺仪部件的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两组三自由度平动机器人部件均包括三个驱动电机(4)和三组支链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未经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70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四支链六自由度混联机构
- 下一篇:基于协作机器人的工件疲劳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