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i2 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46008.2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14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孙世姣;张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62;H01M10/0525;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行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04 | 代理人: | 王菊花 |
地址: | 2118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i base sub | ||
本发明提供一种Li2FeSiO4@介孔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一定量的酚、一水乙醛酸和表面活性剂溶于乙醇中;步骤2、按锂、铁、硅元素的摩尔比为1:1:2的比例,依次加入原料搅拌溶解;步骤3、所得混合物转移到培养皿内,在通风橱内室温蒸发溶剂后,烘干得到干凝胶;步骤4、将、干凝胶在惰性气氛或者还原气氛下升到600‑800℃,保温2‑4h。本发明的制备过程为液相混合,使得所得复合物中Li2FeSiO4纯度较高,达到为纳米级,在碳基体中均匀分散,优化电化学性能。由于加入了表面活性剂,所得碳基体为介孔结构,利于电解液的充分浸润,增加电极‑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加速离子和电子的扩散和转移,利于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Li2FeSiO4@介孔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其应用领域已经从便携电子设备逐渐拓展到电动汽车和电网存储领域。不过,要实现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电网存储方面更大规模的应用,其能量和功率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正极材料是发展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瓶颈。探索新型正极材料或对现有正极材料进行改性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
自从2005年Armand等人首次报道了Li2FeSiO4以来,Li2FeSiO4由于存在2个锂离子脱嵌的可能性,从而其理论容量接近330mAh g-1,理论能量密度在1000Wh kg-1以上,是极具潜力的动力电池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近年来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Li2FeSiO4除了理论容量高和安全性好以外,硅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其在成本方面具有潜在的商业优势。然而Li2FeSiO4的本征离子和电子导电性远远低于商业的正极材料,为了促进离子和电子传输,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微纳米化、离子掺杂以及导电材料包覆等。与碳复合是Li2FeSiO4材料最常用的改性方法。
现有技术中,目前可见的文献报道的Li2FeSiO4/C复合物的典型制备方法有原位模板法、高温固相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等。在《Hierarchical porous Li2FeSiO4/Ccomposite with 2Li storage capacity and long cycle stability for advanced Li-ion batteries》(作者:H.X.Yang) 中分别以硝酸锂,硝酸铁和正硅酸乙酯为锂源、铁源和硅源,甲阶酚醛树脂为碳源,在表面活性剂F127的向导下,通过原位模板法合成了Li2FeSiO4/C复合物。该方法的缺点是复合物中 Li2FeSiO4分散性差,其中Li2FeSiO4粒径的只能达到微米级,团聚现象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60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