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闪光X射线系统射线管可移动防护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43910.9 | 申请日: | 2019-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12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梁民族;李翔宇;林玉亮;张克钒;卢芳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11/30 | 分类号: | G01D11/30 |
代理公司: | 长沙中科启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6 | 代理人: | 任合明 |
地址: | 41000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闪光 射线 系统 移动 防护 支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闪光X射线系统射线管可移动防护支架,目的是解决闪光X射线系统X射线管安装和防护的问题。本发明由内筒、夹芯桶、外桶、前防护板插槽、后防护板插槽、N个前防护板、后防护板、底座组成;内筒、夹芯桶、外桶均有2个开口,内筒、夹芯桶、外桶由内向外同中心轴嵌套安装,前防护板插槽和后防护板插槽分别与外桶的2个开口端面焊接在一起;前防护板插入前防护板插槽,后防护板插入后防护板插槽;外桶底部有四个圆柱形滑杆,四个圆柱形滑杆分别插入底座四个相应的圆筒形滑轨中,调节圆柱形滑杆插入圆筒形滑轨的深度可以控制X射线管高度。采用本发明既满足X射线管的辐射防护需求,又能够根据情况调整X射线管位置和角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X射线管支架,具体涉及一种闪光X射线系统射线管的可移动防护支架。
背景技术
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通过阴极产生高速电子撞击阳极产生的。X射线照相技术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实验测试技术。在军事科学需求的推动下,X射线照相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高速摄影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闪光X射线系统是一种典型的X射线照相技术,采用高压脉冲电源(脉冲发生器),其中高压脉冲电源的电流高达103~104A,通过气体放电、真空放电和场致发射实现闪光X射线(脉冲X射线),一般应用于高速(102~104m/s)的运动现象研究。产生的闪光X射线经过被拍摄物体时,遮拦了部分X射线,最终在底片上曝光,在底片上生成被拍摄物体的像。闪光X射线系统是研究高速瞬态过程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内弹道学、中间弹道学、终点弹道学、爆炸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等研究中。
一般闪光X射线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台101、脉冲发生器102、X射线管103、触发装置104、成像单元105。闪光X射线系统工作过程为:爆炸物107爆炸使得触发装置104发出一个触发信号到控制台101,经过控制台101设定的延迟后,向脉冲发生器102发出同步信号,脉冲发生器102产生高压电脉冲信号且将高压电脉冲信号发送给X射线管103,X射线管103在高压电脉冲信号作用下发出闪光X射线106,闪光X射线106穿过爆炸物107并被爆炸物107一定程度遮挡和吸收后,在成像系统105上曝光,记录下拍摄对象的影像。
X射线管103外观如图2所示,图2(a)是X射线管103的侧视图,如图2(a)所示,X射线管103主要包含发射管201、离子泵202、尾部电缆203和安装底座204。图2(b)是安装底座204的底部示意图,如图2(b)所示,X射线管103的安装底座204有四个第一螺纹通孔206。第一螺纹通孔206直径为γ,沿着x方向(X射线管103轴线方向)的2个第一螺纹通孔206间距为u,沿着y方向(垂直于X射线管103轴线方向)的2个第一螺纹通孔206间距为w。发射管201内含有作为电子源的阴极和作为靶的阳极。阴极材料大多采用钨合金、不锈钢、镍等,阴极产生的高速电子撞击到阳极产生X射线。闪光X射线系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很高剂量(85mR左右)的X射线。如图1所示,通常在爆炸室111墙壁内开一个孔洞108,X射线管103放入孔洞108内,将高强度铝合金板109放在X射线管103和爆炸物107之间,防止爆炸物107爆炸产生的爆轰产物、冲击波和碎片等对X射线管103产生危害。爆炸室111墙壁内侧需要安装一定厚度(3-10mm)的铅板110,防止爆炸室111内的X射线对室外人员产生伤害。这种布置方式虽然能够满足X射线管103安装和X射线防护的基本需求,但是由于墙体的孔洞限制了X射线管103的灵活性,不利于调整X射线光路,也无法应用于有移动需求的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闪光X射线系统X射线管安装和防护的问题,提供一种位置可调的X射线管支架结构,既满足X射线管的辐射防护需求,又能够根据情况调整X射线管位置和角度,提高闪光X射线系统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39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压互感器制造方法及电压互感器
- 下一篇:一种压筋模具及筋板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