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依米丁在制备抗肠道病毒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6680.3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5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叔文;唐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725 | 分类号: | A61K31/4725;A61P31/14 |
代理公司: | 42222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彭劲松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肠道病毒 制备 治疗肠道病毒 病毒感染 摩尔水平 小鼠实验 医药领域 新用途 感染 预防 细胞 疾病 治疗 死亡 应用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依米丁在制备抗肠道病毒药物中的应用。属于医药领域。为了克服现有防控肠道病毒手段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发明提供依米丁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肠道病毒感染的药物中的新用途,实验结果表明依米丁在纳摩尔水平能有效阻断Vero或RD细胞被EV‑A71、CV‑A16、CV‑B1、EV‑D68和Echov‑6病毒感染;小鼠实验进一步表明,通过口服给药,依米丁对EV‑A71感染引起的死亡具有100%保护作用。因此,依米丁具有毒性小、作用强、安全有效等优点,为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依米丁(emetine)在制备抗肠道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EVs)是一类侵入肠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病原体,其可诱导人肠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炎症。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VA、CVB)和在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的孤儿病毒(ECHO病毒)、新型肠道病毒。1970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些病毒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在上述已命名的3种肠道病毒的67个型别以后发现的肠道病毒﹐都按肠道病毒序数编号命名﹐即68﹑69﹑70﹑71﹑72型肠道病毒等。多数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产生细胞病变。
肠道病毒通常寄生于肠道﹐仅于少数情况下﹐进入血流或神经组织。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不多见﹐隐性感染甚为普遍﹐人受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也是少数。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一)呼吸道感染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群及B群病毒引起,埃可病毒引起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但以夏秋季多见。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平均4天左右,表现为发热、咽痛、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直径1~2mm,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多见于扁桃体、软腭和悬雍垂。一般4~6日后自愈。
(三)出疹性疾病又称流行性皮疹病(epidemic ixanthemata),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均可引起。多见于婴儿及儿童,成人较少见。潜伏期3~6天。出疹前多有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咽痛等。皮疹于发热或热退时出现,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风疹样皮疹、疱疹及荨麻疹样等。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或分批出现。可伴有全身或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四)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5、9、10、16型引起,尤以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或散发。初起低热、厌食、口痛等。口腔粘膜出现小疱疹,后破溃形成溃疡。多分布于后舌、颊及硬腭,亦可见于齿龈、扁桃体及咽部。多同时在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偶见于躯干、大腿及臀部。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较水痘皮疹为小,2~3日内吸收,不留痂。预后良好,但可复发。有时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五)脑膜炎、脑炎及瘫痪性疾病柯萨奇病毒A群、B群和埃可病毒的许多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可引起此类疾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66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