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接缝结构的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34891.3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1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杭振园;陈凯;陆森强;赵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06 | 分类号: | E01D19/06;E01D2/00;E01D101/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111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组合 接缝 结构 制作 工艺 | ||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接缝结构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工厂预制;2)现场拼装如下:2.1)将预制的钢梁和混凝土板运往现场;2.2)将钢梁架设于工程现场的制作平台上;2.3)通过吊装将预制混凝土板安装在钢梁上,预制混凝土板与限制定位装置直接接触;2.4)预制混凝土板按照外伸成锯齿状的连接长短构造进行初步连接;2.5)将预制板的外伸横向连接钢筋与另一预制板的在连接短构造处外露的下部纵向钢筋进行绑扎,在横向连接钢筋上方布置上部横向钢筋并进行绑扎;2.6)向钢梁和预制板之间形成接缝处灌注环氧砂浆;2.7)待凝固,接缝完成。本发明提高组合梁桥的耐久性、钢和混凝土之间的抗剪性能及制作处接缝的承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的建筑细部及其构造和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接缝结构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组合结构的研发和推广,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作为一种结构新颖、受力性能优异的结构体系被广泛应用要实际工程中。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通过在下部的钢梁和上部的混凝土翼缘板混凝土板之间设置剪力连接件以抵抗两者在交界面处的掀起及相对滑移,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钢板和砼桥面板组合后的力学性能、整体性能、抗震性能均超过了材料各自的性能,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弥补各自材料的缺点。钢主梁和混凝土桥面板均在工厂内集中预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拼装,然后浇筑结构接缝以形成整体结构及连续体系。为减小钢混组合梁预制件的吊装重量和便于运输,装配式钢混组合梁桥一般在相邻两主梁中间处桥面板上设置纵向接缝,预制构件拼装完成后浇筑接缝混凝土形成整体。目前,常用的桥面板纵缝连接构造多采用预制桥面板外伸钢筋加浇筑与预制桥面板同标号的混凝土的方式,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1)预制桥面板外伸钢筋仅绑扎或不处理时,接缝的可靠性大大降低,若采用焊接工艺,则现场焊接工作量巨大,且受现场施工环境影响较大;(2)传统接缝工艺在对接的混凝土板之间填充同标号的混凝土,预制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受力,一般情况下,接缝新旧混凝土处会的剪力和负弯矩往往较大,新旧混凝土长期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容易出现相互之间的剥离的情况;(3)传统接缝工艺在接缝段处往往不设置纵向分布构造钢筋,在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梁上部接缝处的上部和下部回应为往复压荷载的作用下,预制钢筋出现面内和面外弯曲,使局部出现压溃现象,该种损坏对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正常服役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桥梁耐久性不能得到保证;(4)传统接缝工艺的抗剪连接件一般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钢梁上,当接缝完成后,在外荷载的作用下,混凝土和钢梁很容易发生剥离,位于钢梁和混凝土界面上为抗剪连接件和钢梁的焊接部分,在外荷载和外界潮湿环境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腐蚀疲劳破坏,从而降低钢梁和混凝土板之间的连接可靠度;(5)我国《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中明确规定“当桥面板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桥面板时,应采用措施使预制混凝土板与钢梁间密贴,满足防水要求”,同时《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中关于钢混接触面耐久性设计中也规定“应从混凝土配置、构造要求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防止接触面脱空”,而传统工艺的接缝在往复荷载的作用下,钢梁和混凝土板之间时无法达到紧密不脱空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接缝结构的制作工艺,其改进了传统接缝处的结构形式,可以提高组合梁桥的耐久性、钢和混凝土之间的抗剪性能以及制作处接缝的承载力,使钢梁和混凝土板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组合梁桥的连接工序中。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接缝结构的制作工艺,所述接缝结构包括钢梁、左预制混凝土板、中预制混凝土板、右预制混凝土板、上部纵向钢筋、下部纵向钢筋、环氧砂浆、抗剪连接件、限制定位装置和混凝土材料以及构造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48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