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树脂的气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33897.9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4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郭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44 | 分类号: | G01N33/44;G01N30/02;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周坤;刘依云 |
地址: | 315207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树脂 气味 评价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气味评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树脂的气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人工气味评价方法进行气味定级,当评价出的气味等级大于安全气味等级时,进行步骤(2);(2)测定TVOC,当TVOC<评价界值TVOCsubgt;0/subgt;时,结束评价;当TVOC≥评价界值TVOCsubgt;0/subgt;时,进行步骤(3);(3)进行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结果中筛选沸点处于20‑200℃的挥发性有机物,选取峰面积最大的前2‑5种挥发性有机物。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快速识别聚烯烃树脂的主要气味的来源,避免了降低气味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有效改善气味等级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味评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烯烃树脂的气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聚烯烃树脂是影响聚烯烃材料及制品气味的重要因素。现有聚烯烃材料及制品都存在不同程度地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限制了聚烯烃材料在高档汽车内饰件等领域的应用。近年来,低气味聚烯烃树脂已逐渐引起了国内外树脂生产企业的重视。生产企业多从催化剂、聚合工艺、粉料脱灰等方面来降低聚烯烃树脂气味问题。准确判断气味来源,也是生产企业所关心的问题。
聚烯烃树脂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较为复杂多变。生产过程中,催化剂体系、三乙基铝、内外给电子体、稀释催化剂的溶剂、成核剂、抗氧剂、低分子量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等都会有影响。而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例如当聚烯烃树脂用于制作汽车用材料时,对气味的控制就变得非常严格。此时,对于作为原料的聚烯烃树脂的选择,以及对聚烯烃树脂中气味来源的确定就变得特别重要。
现有的评价气味的方法,例如人工气味评价方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极大,而且并不能够明确气味的种类。而其他众多检测手段,大部分没有针对性,所得到的结果也相当庞大,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大量的数据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
因此,目前本领域在寻找主要气味来源的方面总是盲目的,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判断出特定的气味来源的主要物质;另一方面是即便选择出了也不能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再一方面是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的聚烯烃时不知道应该如何进一步判断或者选择怎样的方法。总的来说,现有技术还没有成体系的气味评价方法,从而能够确保得到的结果的可参考价值。因此,找到一种成体系的所得结果可信度较高的聚烯烃气味评价方法对于本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聚烯烃树脂的气味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有效快速地评价出气味的主要来源,并且可信度高,非常适合用于对气味要求较高的汽车用材料领域。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烯烃树脂的气味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人工气味评价方法对所述聚烯烃树脂进行气味定级,当评价出的气味等级小于等于安全气味等级时,结束评价,做出安全的结论;当评价出的气味等级大于安全气味等级时,进行步骤(2);
(2)测定所述聚烯烃树脂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当TVOC<评价界值TVOC0时,结束评价,做出气味主要来源于聚烯烃树脂制备过程所添加的助剂的结论;当TVOC≥评价界值TVOC0时,进行步骤(3);
(3)对所述聚烯烃树脂进行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所述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结果中筛选沸点处于20-200℃的挥发性有机物,将筛选出的挥发性有机物的峰面积进行由大到小排序,选取峰面积最大的前2-5种挥发性有机物,结束评价,做出该2-5种挥发性有机物为主要气味来源的物质的结论。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本发明的方法在汽车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势:能够快速识别聚烯烃树脂的主要气味的来源,避免了降低气味操作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有效改善气味等级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思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38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