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33526.0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5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魏东洋;黄荣新;贺涛;贾燕;朱李华;王龙乐;安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5F11/00;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51065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削减 功能 农田 复合 生态 修复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包括引流模块、沉降池、复合生态处理池和生态平衡模块,引流模块包括设置在农田周围的引流渠,沉降池连接在引流渠的下游处,复合生态处理池与沉降池上端排水口通过水渠连接,复合生态处理池包括浮水植物模块、沉水植物模块和水生生物模块,生态平衡模块包括监测单元、存储单元、预警单元、分析控制单元和处理终端单元,处理终端单元包括曝气装置、投喂装置、回收装置和排水泵。总之,本发明具有系统完善、处理效果好、成本低、生态系统稳定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农田尾水是指施肥后赋存在田间的氮磷等物质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及灌溉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从田间流出来的水。农田尾水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区域,其产量和污染特征,与降雨和灌溉强度、施用化肥种类数量和施肥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地质及区域气候等密切相关。农田尾水具有污染发生随机性、污染机理复杂性、排放方式不确定性、污染负荷时空差异性及污染影响广泛性等诸多特点,识别和防治非常困难。随着对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以及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尾水面源污染已经取代点源成为水环境污染的最重要来源。
现有技术中,专利(CN105731656A)公开了一种用于农田尾水处理的富藻沟系统及处理方法,包括富藻沟渠、推流器、水位控制闸门、排水连通涵管、水生生物塘及调控站;农田尾水从农田排出后进入富藻沟系统,在推流器作用下保持流速,由沟内的藻菌共生系统对尾水进行净化处理,然后通过排水连通涵管进入水生生物塘进一步净化处理,经沟塘系统处理后的水由调控站提升至农田进行循环利用。该系统初期处理效果良好,但是长时间运行后,富藻沟内藻类聚集会造成富藻沟堵塞,推流器也会被藻类缠绕无法工作,并且即使将藻类设置在其生物塘内,长时间运行也会导致藻类遮盖水面,使水生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不够稳定。
所以,设计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十分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氮磷削减功能的农田尾水复合生态修复系统,主要包括引流模块、沉降池、复合生态处理池和生态平衡模块,
所述引流模块包括设置在农田周围用于将农田径流尾水集中的引流渠,所述沉降池连接在所述引流渠的下游处,用于沉降农田尾水中的淤泥,沉降池与引流渠连接处设有用于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池底的导流渠,
所述复合生态处理池与所述沉降池上端排水口通过水渠连接,用于利用复合生态系统对农田尾水进行处理,复合生态处理池包括浮水植物模块、沉水植物模块和水生生物模块,
所述生态平衡模块用于使复合生态处理池的生态系统保持长时间稳定,生态平衡模块包括用于监测复合生态处理池中溶解氧浓度、光照强度、水体温度实时数据的监测单元,与监测单元连接用于存储监测数据的存储单元,用于对监测数据超出警戒范围时进行预警的预警单元,用于根据通过异常监测数据分析计算处理方案的分析控制单元和用于执行处理方案的处理终端单元,
所述处理终端单元包括用于向水中曝气增加水中溶解氧浓度的曝气装置,用于向水中动物投喂饲料的投喂装置,用于回收利用多余浮水植物的回收装置和用于将生态系统除氮磷后水排放的排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渠互相连通,且靠近沉降池的引流渠地势低,使农田尾水通过重力作用就能流至沉淀池。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渠上架设有用于拦截农田中秸秆和杂物的拦截网,避免秸秆杂物堵塞引流渠。
进一步地,所述沉降池底部还设有用于将沉降淤泥提升至农田以补充农田水土流失的抽泥泵,长时间沉淀后,沉淀池会被沉降淤泥填满,抽泥泵将沉淀淤泥抽至农田中,不仅补充了农田的水土流失,又使沉淀池可以继续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35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