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模具及其外模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1900.3 | 申请日: | 201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6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郭益聪;莫闻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特发信息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32 | 分类号: | B29C48/32;B29L31/34 |
代理公司: | 44528 深圳中细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锴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隔槽 流延 外模 内表面 腔体 线缆 方向流动 环形结构 线缆模具 线缆生产 相对设置 逐渐冷却 物流 积累 冷却 挤压 流出 容纳 体内 贯穿 加工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线缆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模具及其外模。外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且外模设有贯穿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腔体,第二端面还设有用于容纳流延物的阻隔槽,阻隔槽为环形结构,且阻隔槽的内表面直接与腔体的内表面连接。加工线缆时,生产线缆的材料在腔体内沿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方向流动,流延物会从第二端面流出,并直接流入至阻隔槽,避免流延物在流入阻隔槽之前冷却而影响流延物的流动性。流延物流入阻隔槽内后逐渐冷却,且在后流入的流延物会挤压在先流入至阻隔槽内的流延物。当阻隔槽内的流延物积累到一定量后能够从阻隔槽内脱落,以避免流延物在第二端面积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模具及其外模。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线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也就要求生产线缆的材料满足多种性能要求,例如,阻燃性能,耐高温性能等。因此,生产线缆的材料中一般会添加一些添加剂,以改善材料的性能。但是,添加添加剂后的材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流延现象,当流到模具端面的流延物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对线缆产生质量影响,并影响线缆的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模具及其外模,旨在解决线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因为流延现象而影响线缆的生产质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外模,所述外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且所述外模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腔体,所述第二端面还设有用于容纳流延物的阻隔槽,所述阻隔槽为环形结构,且所述阻隔槽的内表面直接与所述腔体的内表面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所述阻隔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可选地,所述阻隔槽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内表面及第二内表面,且所述第一内表面直接与所述腔体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方向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方向的夹角为45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平面角大于或等于45度且小于或等于120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平面角为90度。
可选地,所述阻隔槽的截面形状为U形。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上,所述阻隔槽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方向的截面面积增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线缆模具,包括内模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外模,所述内模由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第二端面的方向进入所述腔体内,以与所述外模配合,且所述内模的外壁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外模用于加工线缆时,生产线缆的材料在腔体内沿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方向流动。若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流延现象,流延物会从第二端面流出。由于第二端面设有环形结构的阻隔槽,且阻隔槽的内表面直接与腔体的内表面连接,流延物能够直接流入至阻隔槽,避免流延物在流入阻隔槽之前冷却而影响流延物的流动性。流延物流入阻隔槽内后逐渐冷却,且在后流入的流延物会挤压在先流入至阻隔槽内的流延物。当阻隔槽内的流延物积累到一定量后能够从阻隔槽内脱落,以避免流延物在第二端面积累,从而避免流延物影响线缆的生产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特发信息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特发信息光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19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