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层介质膜的微粒操控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31493.6 | 申请日: | 2019-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4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陆凤雅;张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G21K1/087 | 分类号: | G21K1/08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邓治平;顾炜 |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介质膜 聚苯乙烯微球 显微物镜 油浸 去离子水 微粒操控 玻璃基 电场强度分布 微粒移动 线偏振光 多层膜 平行光 后焦 偏振 稀释 捕获 沉积 聚焦 传输 激发 转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层介质膜的微粒操控装置,包括玻璃基底层(1)、多层介质膜(2)、聚苯乙烯微球(3)、去离子水(4)和油浸显微物镜(10),所述的多层介质膜(2)沉积在玻璃基底层(1)上;聚苯乙烯微球(3)用去离子水(4)稀释后,滴在多层介质膜(2)上;TE偏振或者TM偏振的线偏振光聚焦在油浸显微物镜(10)的后焦面上任意一点,经过油浸显微物镜(10),形成一束特定角度的平行光以激发多层介质膜(2)内的模式,对于TE、TM偏振,多层介质膜内电场强度分布不同,从而达到聚集和传输聚苯乙烯微球(3)的目的。该装置首次利用介质多层膜实现了微粒的捕获,同时可以转换偏振实现微粒移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热操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多层介质膜的微粒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光热技术以其无创性和易操作,广泛用于光热肿瘤治疗、光热成像、光热增强催化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光热捕获颗粒的机理是在基底的光照区域产生热量,从而具有非常大的温度梯度,诱导热对流、热泳的产生。微粒悬浮液中的温度梯度,可以使微粒向热源移动并且被捕获。上述捕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存在的问题为:
1、成本高。比如需要昂贵而复杂的激光系统和光敏基板来加热微流体,这导致了高成本的投入和复杂的实验过程。
2、功能单一。大多数装置使用点光源激光操控微粒,导致微粒在没有额外操控的情况下只能被捕获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无法移动微粒到我们所需要的位置。
3、迁移速度慢。多数装置利用热泳法来实现精确的微粒控制。然而,热泳速度通常非常小,而且受激光光斑大小的影响,微粒需要很长的时间向热源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介质膜的微粒操控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其利用了在不同偏振光激发下,介质多层膜电场强度分布不同,可以同时、快速地实现移动和捕获介质微粒。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多层介质膜的微粒操控装置,该装置包括:玻璃基底层1、多层介质膜2、聚苯乙烯微球3、去离子水4和油浸显微物镜10,所述的多层介质膜2沉积在玻璃基底层1上;聚苯乙烯微球3用去离子水4稀释后,滴在多层介质膜2上;TE偏振或者TM偏振的线偏振光聚焦在油浸显微物镜10的后焦面上任意一点,经过油浸显微物镜10,形成一束特定角度的平行光以激发多层介质膜2内的模式,对于TE、TM偏振,多层介质膜内电场强度分布不同,从而达到聚集和传输聚苯乙烯微球3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层介质膜2由厚度66nm的高折射率介质Si3N4层5和厚度110nm的低折射率介质SiO2层6交替组成,顶层SiO2层7为缺陷层,一共14层。
进一步地,所述的微粒是直径为2μm、密度为1.05g/cm3的聚苯乙烯微球3。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的优势为:
1、低成本:仅需要在多层介质膜上滴入含有微粒的去离子水,用物镜收集其白光像即可,无需微流槽或者刻写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低廉,且多层介质膜可以重复清洗利用。
2、实用性强:根据实际的需求,可以改变多层介质膜的厚度,实现不同波段、不同工作环境的微粒操控,同时,可以用棱镜激发代替物镜,降低了对光路的要求。
3、功能集成:该装置可以同时实现对微粒的捕获和移动,且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多层介质膜的微粒操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产生平行光的原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14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