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轨道灾害修复检测预埋体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31153.3 | 申请日: | 2019-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1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 发明(设计)人: | 杨长卫;廖峪;王栋;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诺比侃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B35/12 | 分类号: | E01B35/12;E02D3/1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 代理人: | 王洪霞 |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轨道 灾害 修复 检测 预埋体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轨道灾害修复检测预埋体及其使用方法,属于铁路轨道检测领域,一种铁路轨道灾害修复检测预埋体,包括预埋钢管,预埋钢管外端自上而下依次套设有多个滑环,滑环外侧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挤压支杆,多个滑环和挤压支杆结合滑行开闭机构使得相关检测人员可以直接从外界通过观察该预埋体得知软土地基中发生下沉塌陷的大概位置,从而及时注浆加固,另外,可利用该预埋体本身直接注浆,施工人员采用注浆设备从预埋钢管的顶端向预埋钢管中注浆即可,浆体直接从无密封挡板遮挡的下行滑孔中喷出,注入下陷区域,实现自动寻位、定位注浆,注浆效率高,无需借助额外的注浆辅助件,避免破坏原有的上层地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轨道检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铁路轨道灾害修复检测预埋体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是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机车牵引列车列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传统方式是钢轮行进,但广义的铁路运输尚包括磁悬浮列车、缆车、索道等非钢轮行进的方式,或称轨道运输。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列车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滚动,使这上面的人感到更舒适,而且它还能节省能量。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用于铁路上,并与转辙器合作,令火车无需转向便能行走。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轨枕之下为路碴。以钢铁制成的路轨,可以比其它物料承受更大的重量。轨枕亦称枕木,或路枕,功用是把钢轨的重量分开散布,和保持路轨固定,维持路轨的轨距。一般而言,轨道的底部为石砾铺成的路碴。路碴亦称道碴、碎石或道床,是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铁轨也可以铺在混凝土筑成的基座上,甚至嵌在混凝土里面。
正如普通的公路地质灾害相同,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风、雨、雪、水灾、地震、线路软土下沉等。
沿海铁路经过的大片滨海平原及滩涂区都是典型的软土路基,具有压缩性高和欠固结、承载力低、分布广、厚度深等特点。有线路自通车运营以来,通过周期监测,发现有几处软土路基下沉较严重,沉降未稳定。为保证软土路基的稳定和控制路基的后期沉降,确保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在原地基加固处理措施上采用高压旋喷桩、花管注浆加固,以及本体注浆补强措施。注浆法通过注浆管对沉管隧道底部基础进行注浆,形成注浆体,适用于软弱地基,可减小沉降、提高地基承载力,还可防止砂土液化。但注浆技术施工难度较大、周期长,并存在环保、施工检测与质量控制问题。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铁路的普遍应用,对铁路软土地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铁路工程不可避免的要经过大量的软土地区,所以软土地基的处理与防治就成为影响工程质量与投资效益的关键一环,现有的铁路软土地基处虽然增设了加固、检测和修复一体的预埋体,但是软土地基一般较深,相关检测人员难以通过现有的这些预埋体得知软土地基中发生下沉塌陷的大概位置,不能准确注浆加固,另外,注浆需要借助额外的注浆辅助件,十分繁琐,且容易破坏原有的上层地基。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路轨道灾害修复检测预埋体及其使用方法,相关检测人员可以直接从外界通过观察该预埋体得知软土地基中发生下沉塌陷的大概位置,从而及时注浆加固,另外,可利用该预埋体本身直接注浆,且能够实现自动寻位、定位注浆,注浆效率高,无需借助额外的注浆辅助件,避免破坏原有的上层地基。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诺比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成都诺比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11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进食监控方法、存储介质以及进食监控装置
 - 下一篇:椎间植入物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