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除杉虎斑寄生鱼蛭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28431.X | 申请日: | 2019-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2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 发明(设计)人: | 熊向英;蔡昭进;赵艳飞;刘旭佳;姚坤志;王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 |
| 代理公司: | 45115 北海市佳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曦 |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阿维菌素 硫酸亚铁 硫酸铜 寄生 浸泡 神经生理活动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结合 多元有机酸 成虫 虫卵 氨基丁酸 麻痹症状 不活动 解毒剂 水泥池 体内酶 螯合物 解毒 重复 产卵 斑鱼 换水 杀虫 水深 沉淀 收敛 发育 释放 刺激 养殖 成熟 死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清除杉虎斑寄生鱼蛭的方法,主要包括下述步骤:向养殖有总体质量为240‑250kg杉虎斑的面积为15m2,水深1m水泥池中加入硫酸铜硫酸亚铁粉40‑50g,浸泡18‑20分钟;加入阿维菌素10‑20ml浸泡50‑60分钟;全部换水后加入多元有机酸类解毒剂7‑11g解毒;等待6‑7天,重复以上(1)‑(3)步骤。本发明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中的Cu2+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螯合物,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从而使杉虎斑鱼身上的寄生鱼蛭体内酶失去活性,同时硫酸亚铁具有收敛作用,辅助杀虫,阿维菌素则通过干扰鱼蛭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Y‑氨基丁酸,鱼蛭与阿维菌素接触后会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而死亡。残余虫卵未发育成性成熟能够产卵的成虫时重复一遍即能解决鱼蛭病反复暴发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除杉虎斑寄生鱼蛭的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
背景技术
杉虎斑是雄性杉斑和雌性老虎斑的杂交品种,相较于老虎斑,杉虎斑对环境适应力更强,耐运输,且肉质鲜美,作为高端鱼进入市场,利润可观。
鱼蛭俗称海水蚂蝗、土虫、黑虫等,是石斑鱼养殖中的一种外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石斑鱼鱼体的胸鳍和胸鳍基部,其次寄生在鱼体的头部、背鳍和尾鳍上,也有在石斑鱼眼睛上寄生的个例。鱼蛭繁殖速度快,会造成养殖的石斑鱼烂身、消瘦、营养不良、减产严重,更是作为血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传播的媒介引发养殖鱼大规模发病的可能,对杉虎斑规模化养殖造成巨大损失。
鱼蛭吸附在杉虎斑的体表肉眼可见,虫体扁平细长,长约0.9-1.5cm,呈黑褐色,具环节,能伸缩,体躯前后各具一个吸盘,前吸盘较小,用来吸附于宿主以吸食宿主血液,后吸盘较大,用来吸附宿主,协助前吸盘在病鱼体表爬行或蠕动,虫体柔韧性好,不易被拔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清除杉虎斑寄生鱼蛭的方法,克服养殖过程中杉虎斑易被鱼蛭寄生且反复复发,导致杉虎斑大规模发病甚至减产的危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清除杉虎斑寄生鱼蛭的方法,主要包括下述步骤:
(1)将寄生有鱼蛭的杉虎斑,按照240-250kg/15m3的密度,养殖在面积为15m2,水深1m的水泥池中,排水到剩30cm的水深,加入硫酸铜硫酸亚铁粉40-50g,浸泡18-20分钟;
(2)加入1%浓度的阿维菌素10-20ml浸泡50-60分钟;
(3)全部换水后加入多元有机酸类解毒剂7-11g解毒;
(4)等待6-7天,重复以上(1)-(3)步骤,即得。
优选地,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浸泡的时间为20分钟。
优选地,阿维菌素浸泡的时间为60分钟。
本发明利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粉中的Cu2+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螯合物,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从而使杉虎斑鱼身上的寄生鱼蛭体内酶失去活性,起到杀死寄生虫的效果,同时硫酸亚铁具有收敛作用,起到辅助杀虫作用。阿维菌素则通过干扰鱼蛭神经生理活动,刺激释放Y-氨基丁酸,鱼蛭与阿维菌素接触后会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而死亡。多元有机酸能快速络合或降解水体中的氨、亚硝酸、有机酸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用于水体中残留硫酸铜硫酸亚铁粉的降解,起到解毒的作用。同时,由于以上药物对鱼蛭虫卵没有作用,鱼蛭病容易反复复发。因此在水泥池子中残留的鱼蛭虫卵发育成肉眼可见的成虫,还未达到性成熟能够产卵时即重复一遍杀虫的步骤,可以很好的解决鱼蛭病反复复发的问题。
由本发明的方法既能达到杀灭杉虎斑寄生的鱼蛭的目的,又能较好解决鱼蛭病反复暴发的问题。经实践并检测,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后,寄生在杉虎斑上的鱼蛭基本全部脱落病死亡,杉虎斑无不良反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84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水霉病爆发的细鳞鲑卵孵化方法
- 下一篇:一种裂腹鱼人工繁殖产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