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粗银中选择性提取钯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23829.4 | 申请日: | 201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4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元;谢兆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佳川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湘南学院 |
主分类号: | C22B11/00 | 分类号: | C22B11/00;C22B3/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肖云 |
地址: | 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苏***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粗银中 选择性 提取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粗银中选择性提取钯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向粗银电解后得到的含钯溶液中按照钯金属量的(4.8~5.2)倍加入捕集剂,富集反应(0.5~1.5)h后进行固液分离操作,收集固相部分即为钯精矿,其中,所述捕集剂的结构式如下:本发明方案能够从粗银中高效选择性的提取海绵钯,该技术具有对环境无污染,无“三废”排放,能够实现清洁生产、流程简单,操作简便,对钯的选择性效果好,钯富集率高;对原料适用性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且易于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粗银中选择性提取钯的工艺。
背景技术
钯是一种钢铁、化学及物种材料等工农业生产消耗量巨大的常用金属,然而钯在地球上的储量稀少,采掘冶炼较为困难,属稀贵金属系列。因此,从冶金过程或电子产品废料中富集、提取或回收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
由于钯属于稀贵稀少金属,在冶炼系统中,绝大部分钯随着其他金属进入阳极泥中。在阳极泥冶炼提银过程中,钯通常富集在粗银。粗银在电解过程中大约60%的钯进入银电解母液,当电解母液中的钯含量高于60mg/L时,随着银电解的进行少量钯会随银一起在阴极析出,导致电银中钯含量超标而影响电银质量。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定期抽出部分电解母液进行净化除杂,使铜、铋、钯等杂质进入净化渣中。剩下40%的钯进入银阳极泥中,银电解阳极泥通过硝酸浸煮分金,钯溶于硝酸进入硝酸浸煮液中,分金液经中和处理后,钯和其他有价金属一起进入泥巴银。
目前,国内处理银电解母液净化渣(沉铜渣)及泥巴银一般是直接返回大转炉与铅阳极泥混合熔炼,净化渣和泥巴银中的钯在转炉熔炼过程中分解成氧化钯,氧化钯在高温时极易挥发进入收尘系统而大大损失了钯的回收价值。
在国内有色冶炼行业中,从银系统中回收钯一直以来都是一项技术壁垒,诸多研究者先后尝试了活性炭吸附法、黄药富集法以及树脂吸附法等工艺对银电解过程中的钯进行回收,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工艺。钯的整体回收率大约为5~10%左右,这对钯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另外由于银电解系统钯未进行有效开路时常影响电银质量。
中国发明专利CN201110269534.0公开了一种从银电解阳极泥分金液中提取海绵钯的方法,其过程步骤主要包括:调节pH,黄药富集,王水溶解,氯化铵沉钯,热水溶解,氨水中和,盐酸酸化,氨水复溶,水合肼还原,海绵钯干燥烘干。该方法虽然能够对钯产生较高的回收率,但存在人工操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黄药富集钯对于钯的选择性富集差、钯的富集率低、所产钯渣钯含量低,后续纯化难度大等诸多缺点。
中国发明专利CN201611173336.3公开了一种从银阳极泥分金液中高效绿色回收钯的方法,该方法大致过程为:分金液浓缩结晶,浓缩液盐酸沉银,除银后液氧化及沉钯,钯渣除杂提出,水合肼还原以及海绵钯烘干。该方法虽然污染较小且较为绿色环保,但存在液体体积处理庞大、钯回收率低、浓酸液沉银阶段需要加入大量盐酸导致操作条件差等缺点。
基于此,设计一种既能具有较高的富集率,又绿色环保的提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钯富集率高且绿色环保的从粗银中选择性提取钯的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从粗银中选择性提取钯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向粗银电解后得到的含钯溶液中按照钯金属量的(4.8~5.2)倍加入捕集剂,富集反应(0.5~1.5)h后进行固液分离操作,收集固相部分即为钯精矿,其中,所述捕集剂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所述金属量为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含钯溶液包括粗银电解后得到的银电解母液或粗银电解后得到的银阳极泥分金液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佳川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湘南学院,未经湖南省佳川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湘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38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