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节能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22040.7 | 申请日: | 201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6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袁杰;陈凤武;李伟鹏;田雅颂;李呈斌;何文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7;F24F11/89;F24F120/10;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44438 广州市时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旭燕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节能控制 节能模式 节能控制策略 空调舒适性 节能操作 节能策略 节能运行 用户使用 运行模式 便利性 室内 优化 改进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节能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空调节能控制方法在室内无人时根据空调的当前运行模式进入相应的节能模式,在节能模式下,以改进的节能控制策略执行节能操作。本发明的空调节能控制方法的节能策略在整体上更加合理、更加具体、更加优化,能够在满足用户使用空调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空调无人时的节能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节能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中通过设置感应人存在的人感传感器检测室内是否有人存在,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空调器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当检测到室内长时间无人时,控制空调器关机,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然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节约电能的无谓消耗,但是,当空调器关机后,无法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当人再次进入到室内后,室内温度往往过冷或过热,重新开启空调器调温的时间较长,无法立即为用户提供舒适性环境。现有的节能控制策略还不够合理、不够细化、不够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策略在整体上更加合理、更加具体、更加优化的空调节能控制方法。为实现该目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节能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检测是否室内有人;若无人,则执行步骤2;
步骤2:判断空调当前的运行模式,若当前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则执行步骤3,若当前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则执行步骤4;
步骤3:进入制冷节能模式,并检测进入制冷节能模式时空调的初始设定温度 T0;若初始设定温度T0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节能阀值温度T1,则不改变空调的设定温度;若初始设定温度T0小于预设的制冷节能阀值温度T1,则每隔时间Δt1将设定温度升高ΔT1,直到设定温度达到预设的制冷节能阀值温度T1;同时,同步判断是否满足退出制冷节能模式的条件,若满足,则执行步骤5;
步骤4:进入制热节能模式,并检测进入制热节能模式时空调的初始设定温度T00;若初始设定温度T00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节能阀值温度T2,则不改变空调的设定温度;若初始设定温度T00大于预设的制热节能阀值温度T2,则每隔时间Δt2将设定温度升高ΔT2,直到设定温度达到预设的制热节能阀值温度T2;同时,同步判断是否满足退出制热节能模式的条件,若满足,则执行步骤5;
步骤5:退出制冷节能模式或制热节能模式,返回执行步骤1。
优选地,将所述步骤3替换为:进入制冷节能模式,并检测进入制冷节能模式时室内的初始室内温度T0';若初始室内温度T0'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制冷节能阀值温度T1',则将室内温度维持在初始室内温度T0';若初始室内温度T0'小于预设的制冷节能阀值温度T1',则每隔时间Δt1'将室内温度升高ΔT1',直到室内温度达到预设的制冷节能阀值温度T1';同时,同步判断是否满足退出制冷节能模式的条件,若满足,则执行步骤5;
以及,将所述步骤4替换为:进入制热节能模式,并检测进入制热节能模式时的室内的初始室内温度T00';若初始室内温度T00'小于或等于预设的制热节能阀值温度T2',则将室内温度保持在初始室内温度T00'不变;若初始室内温度 T00'达到预设的制热节能阀值温度T2',则每隔时间Δt2'将室内温度升高Δ T2',直到室内温度大于预设的制热节能阀值温度T2';同时,同步判断是否满足退出制热节能模式的条件,若满足,则执行步骤5。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1中,采用毫米雷达波检测室内是否有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20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