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21123.4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16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大熊香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50/204;H01M50/249;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57;H01M10/6567;H01M10/6568;B60K1/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封装 冷却 结构 | ||
一种简化向二层的蓄电池壳体的冷却介质套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通路的结构。第一蓄电池壳体的壳体底壁被分割成左壳体底壁及右壳体底壁,第一冷却介质套包括形成于左壳体底壁的左第一冷却介质套和形成于右壳体底壁的右第一冷却介质套,左第一冷却介质套的左端和第二冷却介质套的左端利用左冷却介质通路连通,右第一冷却介质套的右端和第二冷却介质套的右端利用右冷却介质通路连通,因此即使在冷却介质套是二层构造且一层的冷却介质套被左右分割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不间断的冷却介质通路连接这些冷却介质套,能够将部件个数抑制在最小限度,使构造简化,并且能够得到较高的冷却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其具备在第一蓄电池壳体的上侧叠合有第二蓄电池壳体的蓄电池封装体,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套,在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套。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一种车辆蓄电池用的冷却装置,其使在内部形成有多个冷却剂流路的板状的冷却剂线(冷却介质套)抵接于蓄电池的底面,隔着绝热要素利用夹持要素将该冷却剂线固定于蓄电池的底面。
另外,根据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一种车辆的蓄电池装配件冷却结构,其利用车辆的行驶风对收纳有蓄电池的蓄电池壳体的下表面进行冷却,并且在蓄电池壳体的难以与行驶风接触的上表面及后表面分别设有水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47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6025号公报
另外,在混合动力车辆的蓄电池封装体具备上下堆叠起来的二层构造的蓄电池壳体,且在为了避免一层的蓄电池壳体的冷却介质套与排气通路构件干涉而被左右二分割的情况下,用于向合计3个的冷却介质套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通路较长,有可能导致成为复杂的构造。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向二层构造的蓄电池壳体的冷却介质套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通路的构造简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其具备在第一蓄电池壳体的上侧叠合有第二蓄电池壳体的蓄电池封装体,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冷却介质套,在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冷却介质套,该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的壳体底壁利用收容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通构件的凹部分割成左壳体底壁及右壳体底壁,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套包括形成于所述左壳体底壁的下表面和与其结合的左盖构件之间的左第一冷却介质套、以及形成于所述右壳体底壁的下表面和与其结合的右盖构件之间的右第一冷却介质套,所述左第一冷却介质套的左端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套的左端利用左冷却介质通路连通,所述右第一冷却介质套的右端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套的右端利用右冷却介质通路连通。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形成于所述左第一冷却介质套及所述右第一冷却介质套中的一方的冷却介质供给口、和形成于所述左第一冷却介质套及所述右第一冷却介质套中的另一方的冷却介质排出口都设置在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的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供给口及所述冷却介质排出口形成于所述左第一冷却介质套及所述右第一冷却介质套的车宽方向内端。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套形成于所述第一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上壁和所述第二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11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池封装体的冷却结构
- 下一篇:制动盘和用于生产制动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