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链路建立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19640.8 | 申请日: | 2019-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5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樊馨;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长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80 | 分类号: | H04W4/80;H04W64/00;H04W74/08;H04W76/10;H04W84/18;H04B7/0413;H04B17/31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科创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84 | 代理人: | 谭雪婷;彭西洋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自适应 建立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链路建立方法,通过主控端,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的组网,实现蓝牙与Wi‑Fi双通道的数据交互,并通过大数据服务器判断信号强度,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方式进行网络增强,以建立高速稳定的移动性网络,从而提升网络的速度与稳定性,同时降低多终端组网的功率,增大终端的使用时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大数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链路建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越来越智能化以及5G NR的到来,各式各样的终端设备都需要进行联网并实现数据传输与交互,例如快速行驶的汽车,智能家居及工业设备。
在5G之前,传统的设备之间的联网是采用Wi-Fi进行,若是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蓝牙来进行互联互通,但是蓝牙只适用于1Mbps的低速数据传输,即应用在少量的控制数据场景,例如音乐播放,接打电话等,并不适用高速数据传输。
现有技术中,终端之间可以通过Wi-Fi网络建立专用网络(例如局域网)实现网络共享,但连接方式单一,且未考虑到资源分配的问题,对于移动过程中的信号强度并没有相应的自适应切换机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链路建立方法及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自适应建立连接链路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自适应链路建立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主控端及第二终端通过蓝牙建立连接,组成专网网络;
所述第一终端通过蓝牙接收来自所述主控端的控制信令;
所述第一终端将检测到的当前基站信号强度、周边基站信号强度与当前位置信息上报基站;
所述基站将所述当前基站信号强度、周边基站信号强度与当前位置信息透发给大数据服务器;
所述大数据服务器确定当前网络传输信号质量,若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则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算法调度周边的多个边缘服务器组成网络切片型组网以提升当前基站信号强度至所述预设阈值或所述预设阈值之上,并发送建立连接指令至所述基站;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大数据服务器发送的建立连接指令,并将所述连接指令透发至所述第一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将接收到的连接指令发送至所述主控端,所述主控端控制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终端通过Wi-Fi方式建立数据链路,且所述第二终端从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网络数据。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终端从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网络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的电量低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信令切换指令至所述主控端;
所述主控端发送所述链路切换指令至所述第二终端;
所述第二终端与所述第一终端断开数据链路,或,所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断开当前数据了链路并重新建立新的数据链路,且所述第一终端通过所述第二终端接收网络数据。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终端从所述第一终端获取网络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终端的地理位置发生改变时,发送路由更新消息至所述基站,并由所述基站透发至所述大数据服务器,其中,所述路由更新消息包括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
所述大数据服务器确定DCI格式与对应的搜索空间,在不同类型的搜索空间中进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解资源映射,取出当前检测场景下的控制资源集,并利用信道质量信息CQI自适应确定当前聚合等级顺序,确定当前路由位置为中心的候选基站功率;
将候选基站作为SDN组网为位置更新后的第一终端提供网络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长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长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96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