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中自动增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8995.5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2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贾凯;武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C02F3/02;A01K63/04 |
代理公司: | 12201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毓英<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转轮 条形磁铁 风扇 活塞 密闭容器 传动绳 连接铰 驱动杆 筒柱 杠杆 风力驱动风扇 自动增氧装置 杠杆长臂端 磁性相反 方向转动 连接杠杆 上下移动 短臂端 中空的 长臂 竖直 水中 转轮 传递 地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中自动增氧装置,包括风力驱动风扇,风扇通过中空的筒柱与地面相连接,筒柱内部设有连接风扇和地下传动转轮的传动绳,风扇的动力会通过传动绳传递到传动转轮,所述传动转轮上固定连接有条形磁铁,且条形磁铁两端超出转轮的边界一定距离。在传动转轮的旁边设有只能沿竖直方向转动的杠杆,所述杠杆的短臂端部固定连接有另一条形磁铁,其上部和下部的磁性相反,杠杆长臂端部设置有连接铰,通过连接铰连接杠杆的长臂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密闭容器中的活塞固定连接,活塞可以沿密闭容器上下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中自动增氧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效果明显、无污染、能源消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水体净化清洁装置。可用于处理周边河流沟渠的黑臭水体问题。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外用于排洪、蓄洪的沟渠、河道以及湖泊等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于人为因素的不断介入,河流中出现了大范围的水体黑臭现象。黑臭水对生态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进而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水体产生黑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例如居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污染物等排放到河道中,导致外源有机物进入水体中,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的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当水中溶解的氧含量下降到较低的程度时,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会进一步分解,产生硫化氢、胺、氨和其他带异味易挥发的小分子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臭味。同时,在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中产生的烷、氮气、硫化氢等难溶于水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会携带污泥进入水中,使水体发黑。
目前处理水体黑臭的一种主要措施是采用人工曝气充氧方式,人为的通过适当设备,向生化曝气池中通入空气,以达到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缓解水体黑臭现象的目的。曝气不仅使池内液体与空气接触充氧,而且由于搅动液体,加速了空气中的氧气向液体的转移。从而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溶解氧,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作用。
曝气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污水的处理效果,在曝气设备运行时,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以及能源,这就导致整个曝气装置的费用占据污水处理费用的一大部分。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价格低廉,无污染,自动化程度高且治理效果良好的水中增氧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在公路边上的自动增加水中溶解氧的装置。该水体净化装置可有效达到持续向水中增氧效果,增氧效果明显且成本低廉,不需要外接电能驱动,可以充分利用公路边上车流通过时候产生的风力,驱动装置进行工作,通过内部构件的相互协调运行实现自动增氧。该装置可长期保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不降低,提供有氧环境,使得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够进行氧化分解,可有效缓解水体黑臭问题。同时,该装置弥补了传统人工曝气装置价格高昂、维修困难、费时费力的缺点,通过简易的装置,可以达到与曝气装置近乎相同的效果。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水中自动增氧装置,包括风力驱动风扇,风扇通过中空的筒柱与地面相连接,筒柱内部设有连接风扇和地下传动转轮的传动绳,风扇的动力会通过传动绳传递到传动转轮,所述传动转轮上固定连接有条形磁铁,且条形磁铁两端超出转轮的边界一定距离。在传动转轮的旁边设有只能沿竖直方向转动的杠杆,所述杠杆的短臂端部固定连接有另一条形磁铁,其上部和下部的磁性相反,杠杆长臂端部设置有连接铰,通过连接铰连接杠杆的长臂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密闭容器中的活塞固定连接,活塞可以沿密闭容器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密闭容器,在其下端的侧面和底面都开设有气孔,气孔与密闭容器的连接处设置有气阀,侧面连接处设置的是单向进气阀,底面连接处设置的是单向出气阀。密闭容器侧面的气孔通过出气管与外界相连,所述出气管末端处于封闭状态,出气管位于水体中的管身部位开设有细小孔隙,压送出来的空气通过细小孔隙扩散进入空气中。在短臂上装有配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89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