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17869.8 | 申请日: | 2019-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5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 发明(设计)人: | 钟嘉兴;陈琴娜;梁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的两侧分别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柔性显示屏连续地固定于第一壳体、柔性连接件以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设有多条第一切缝,第二壳体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设有多条第二切缝,柔性连接件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设有多条第三切缝,第一切缝、第二切缝及第三切缝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平时,柔性显示屏展平,柔性连接件的多个凸部彼此合拢,多条第一切缝、多条第三切缝以及多条第二切缝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该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屏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用户对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多场景应用的要求,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地采用柔性显示屏和可折叠的壳体结构,以满足小型化携带需求和大屏化显示需求。然而,为了使屏幕内折式的电子设备能够折叠,电子设备的转轴组件在弯曲部分处设置有多个缝隙,导致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差,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的一侧连接第一壳体,柔性连接件的另一侧连接第二壳体。柔性连接件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平。柔性连接件可以采用软性材料,例如硅胶。柔性显示屏连续地固定于第一壳体、柔性连接件以及第二壳体。
第一壳体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设有多条第一切缝。第二壳体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设有多条第二切缝。柔性连接件背离柔性显示屏的一侧设有多条第三切缝,相邻的两条第三切缝之间形成凸部。第一切缝、第二切缝及第三切缝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时,柔性显示屏折叠且位于第一壳体、柔性连接件以及第二壳体的内侧,柔性连接件的多个凸部通过多条第三切缝彼此张开。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平时,柔性显示屏展平,柔性连接件的多个凸部彼此合拢,多条第一切缝、多条第三切缝以及多条第二切缝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件通过设置多个第三切缝,使得多个凸部能够彼此张开和彼此合拢,从而实现展平和弯折,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得以相对展平和相对折叠。由于第一切缝、第三切缝及第二切缝彼此平行、且依次排列,因此第一切缝、第三切缝及第二切缝能够共同形成电子设备的外观纹路,且纹路规律、美观。由于第三切缝能够自然地融合于电子设备的外观纹路中,实现隐藏,因此电子设备的外观一致性较高。并且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柔性连接件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电子设备的外观能够形成自然的纹路变化,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柔性显示屏固定于第一壳体、柔性连接件及第二壳体,由于柔性显示屏需要展平和折叠,因此通过柔性连接件实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展平和相对折叠,柔性连接件的结构简单,相较于铰链式转轴可以实现更小的体积、更紧凑的空间,故而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包括可以显示层和支撑层。支撑层位于显示层的非出光侧。支撑层采用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例如弹性金属材料,支撑层用于支撑显示层,使得柔性显示屏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平整度,降低其受到外力(例如用户对柔性显示屏进行按压、触摸等操作)时发生塌陷或内凹的风险,以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延长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切缝的深度大于第一切缝的深度和第二切缝的深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切缝的深度较大,以满足柔性连接件的弯折需求。第一切缝的深度和第二切缝的深度较小,从而既能够在电子设备的外观上形成部分纹路,也能够降低第一切缝在第一壳体占用的空间和第二切缝在第二壳体上占用的空间,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有更多的空间排布其他部件,并且不会明显降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强度,使得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78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辆驾驶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信道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