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模拟后座力的无实弹瞄靶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14106.8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0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崴;李淘金;杨洁;李建栋;瞿珏;雷松贵;赵敏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A33/06 | 分类号: | F41A33/06 |
代理公司: | 西安睿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18 | 代理人: | 惠文轩 |
地址: | 71005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拟 后座力 实弹 训练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拟后座力的无实弹瞄靶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该系统包括触发器、图像采集单元、后座力发生单元、枪声发生器、语音报靶器和控制单元;本发明采用动态铁芯技术,将原本固定的螺线管铁芯改变为运动的铁芯撞针,运用限位部件对移动铁芯进行约束,第一固定螺线管和第二固定螺线管的双螺线管设置,增加了对移动铁芯撞针的作用力,使得移动铁芯撞针加速度增加,后座力增大,模拟后座力效果更真实;通过摄像头采集经望远镜放大的靶标图片,通过特征识别和弹道校正,获取命中环数,并经语音报靶器播放。结合枪声发生器和后座力发生器,全要素模拟真实射击场景,给瞄靶训练增加真实感,提高训练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辅助瞄靶训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模拟后座力的无实弹瞄靶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在部队入伍新兵及军事院校学员的打靶射击训练中,大多采用空瞄准、空射击、反复动作训练,收不到训练反馈,不清楚训练效果,更无法及时纠正错误。训练过程枯燥乏味,很难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为使战士在训练的空瞄准中得到反馈、提高训练效果,设计无实弹瞄靶报靶装置。在空瞄靶射击的时候,由于枪支未安装子弹,不会产生后座力,使得射击真实感大大降低。现有的后座力发生领域,多采用“电磁炮”式的撞击方式和弹簧回弹的复位方式。由于采用“电磁炮”式撞击方式,装置中存在大电容,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充能,因此,无法满足连续射击要求。装置中的弹簧始终作用于撞针,因此会在撞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小后座力,与实弹射击的后座力相差较大。
此外,现有的无实弹瞄靶报靶领域,多采用激光瞄准式对强制瞄准的位置进行处理,获得命中环数信息,而在此基础上的弹道校正难度大,且与真实射击训练效果差别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模拟后座力的无实弹瞄靶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本发明通过后座力发生装置,为训练者提供瞄靶报靶训练过程中的真实后座力体验,逼近真实射击训练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基于模拟后座力的无实弹瞄靶训练系统,包括:触发器、图像采集单元、后座力发生单元、枪声发生器、语音报靶器和控制单元;
所述触发器设置于枪支的扳机处;
所述图像采集单元由沿枪口向枪膛内依次设置的望远镜和摄像头组成,所述望远镜、摄像头和枪膛共轴设置,且所述摄像头的纵向平面与枪支处于射击状态时的纵向平面重合;所述望远镜用于放大远处的靶标,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对经过望远镜放大后的靶标图像;
所述后座力发生单元安装于枪管内,位于所述视频采集单元后方,包含移动铁芯撞针、第一固定螺线管、挡板、第二固定螺线管、电源和电流换向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螺线管与挡板沿枪膛前后设置,且分别固定于枪支内壁上,所述第一固定螺线管内设置有移动铁芯撞针,所述移动铁芯撞针靠近挡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部件,用于约束移动铁芯撞针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螺线管固定于枪支内壁上,所述挡板设置于第二固定螺线管靠近移动铁芯撞针的一侧,所述挡板上还设置有振动传感器;所述电源分别与第一固定螺线管和电流换向器电连接,所述电流换向器与第二固定螺线管电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触发器的触发信号,并将该触发信号传输给枪声发生器,使枪声发生器产生枪声;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振动传感器的振动电信号,并将该信号经转换后传输给电流换向器使其进行电流换向;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对摄像头采集的靶标图片进行处理和识别,得到命中环数信息,并将该信息传输给语音报靶器,语音报靶器播报本次射击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中心与移动铁芯撞针的轴线共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螺线管为圆柱体自带铁芯的螺线管。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件由限位板和电动推杆组成,所述限位板与电动推杆固定连接,使限位板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41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