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估鼻咽癌复发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11231.3 | 申请日: | 2019-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0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远;游瑞;刘友平;于涛;邹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3/574 | 分类号: | G01N33/574;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估 鼻咽癌 复发 预后 生物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该生物标志物为NF‑κB蛋白入核比例。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试剂中的用途。本申请首次发现,复发鼻咽癌样本中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显著高于初治鼻咽癌样本,检测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可评估鼻咽癌的复发风险,并且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可以作为初治鼻咽癌中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提示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可作为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分子标志。本发明为鼻咽癌的复发和/或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评估鼻咽癌复发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78.08%,占上呼吸道癌肿的92.99%,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道,全球有80%的鼻咽癌患者在中国,且以中国的南方较高,包括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鼻咽癌病理大多为低分化鳞癌,恶性度高,发病部位隐蔽,特别是在咽隐窝和鼻咽顶部,早期症状不明显因而难以早期发现,误诊误治率较高,可达12.2%。由于鼻咽癌起病隐匿,具有强烈的转移倾向,约75%的患者首诊时就己到达晚期,发生局部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早期鼻咽癌非常有效,但是仍然有10%~15%的患者会有局部复发,复发预后不佳,对放射线不敏感的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0%~10%,放射敏感的淋巴上皮癌5年存活率约30%。因此,开发用于评估鼻咽癌复发和预后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降低鼻咽癌复发转移、提高病人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预测鼻咽癌的复发风险及预后评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NF-κB蛋白入核比例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筛选用于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试剂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了NF-κB蛋白入核比例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制备用于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试剂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了检测NF-κB蛋白入核比例的试剂在制备用于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试剂盒中的用途。
优选地,所述检测NF-κB蛋白入核比例的试剂包括能与NF-κB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本发明所述NF-κB蛋白入核比例是指通过测量NF-κB蛋白易位至细胞核的阳性肿瘤细胞的比例来评估NF-κB蛋白细胞的核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定义为细胞核中出现棕色或棕褐色的NF-κB蛋白颗粒。随机选择高倍镜头(400x)中的五个视野用于观察和计数。在每个视野中计数200个肿瘤细胞,并计算了阳性肿瘤细胞的相对比例。这五个视野中的平均值定义为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易位至细胞核的NF-κB蛋白的阳性肿瘤细胞的比例,即NF-κB蛋白入核比例。
本申请发明人首次发现,复发鼻咽癌样本中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显著高于初治鼻咽癌样本,检测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可评估鼻咽癌的复发风险,并且NF-κB的高入核比例与较短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显著相关,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可以作为初治鼻咽癌中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提示NF-κB蛋白的入核比例可作为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分子标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评估鼻咽癌复发和/或预后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含检测NF-κB蛋白入核比例的试剂。
优选地,所述检测NF-κB蛋白入核比例的试剂包括能与NF-κB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优选地,所述试剂盒还包括能与所述抗体结合的二抗。
优选地,所述二抗标记有辣根过氧化物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1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