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锌纳米粒子介导的高韧性水凝胶制备电响应药控系统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810834.1 申请日: 2019-08-29
公开(公告)号: CN112442192B 公开(公告)日: 2022-09-13
发明(设计)人: 冯章启;李瑞;金飞;李通;杜丽娟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8J3/075 分类号: C08J3/075;C08J5/18;C08L33/24;C08L5/12;C08K3/22;A61K50/00;A61K9/06;A61K47/02;A61K47/32
代理公司: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代理人: 赵毅
地址: 210094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氧化锌 纳米 粒子 韧性 凝胶 制备 响应 系统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锌纳米粒子介导的高韧性水凝胶制备电响应药控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先将纳米氧化锌颗粒高度分散在水与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得到纳米氧化锌分散液,并将琼脂粉末溶解在水中,使其高度溶胀后与上述溶液混合,再在混合溶液中加入N‑羟乙基丙烯酰胺单体与1wt%HEAA的2‑羟基‑4‑(2‑羟基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作为光引发剂,搅拌,充分反应后,将预凝胶液倒入特氟龙模板中并覆以PET膜,置于波长为365nm的紫外灯下,光照反应1小时。通过在琼脂基体中原位形成ZnO纳米棒,先用乙醇溶液氧化锌纳米粒子,再用一种高聚物p(HEAA)增加韧性,本发明制备的氧化锌纳米粒子介导的高韧性水凝胶拥有优异的强度和良好的导电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氧化锌纳米粒子介导的高韧性水凝胶制备电响应药控系统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透皮吸收制剂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透皮给药可以避免传统给药方式存在的问题,提高药物在体内的预见性,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而且,透皮给药使用方便,给药时病体不适感低,更适合于婴儿、老人或因呕吐不宜口服药物的病人以及长期用药的病人。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水凝胶是一类与天然细胞外基质高度相似、易于穿透皮肤屏障,具有极小的侵入性和限制性的高分子材料。迄今为止,水凝胶逐渐成为生物医学应用中药物输送系统和组织工程的潜在材料,包括表皮、药物控制和细胞工程。水凝胶皮肤贴剂与皮肤有很好的亲和性,可以促进皮肤角质层细胞的水化膨胀,有利于药物的透皮释放。同时,交联聚合物网络使水凝胶呈固态,具有吸湿性、优异的透氧性、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

大多数研究表明,药物从亲水凝胶骨架中释放过程符合Fick定律,因此质地均匀,稠度适宜是透皮凝胶材料的首选。如Shen及其同事采用透析膜扩散法制备了一种丹参凝胶剂并进行了体外释药试验;Meng等人用微针阵列对皮肤进行刺透约150um以提高有效药物利用浓度。这些亲水材料的应用对释药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此降低材料黏性、添加响应性机制有助于改进该类透皮给药凝胶系统。

该凝胶系统含有乙烯基功能基团,所以采用的是2-羟基-4-(2-羟基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作为光引发剂进行光交联固化水凝胶,该种引发剂能随光的照射而分解,将不会漂浮在凝胶表面,从而减少细胞毒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化锌纳米粒子介导的高韧性水凝胶制备电响应药控系统的制备方法。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自愈性能和导电性能,同时纳米氧化锌的抗菌能力和酸碱响应性,可以改善现有响应性水凝胶,响应性单一、易污染的缺点,扩宽了水凝胶材料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氧化锌纳米粒子介导的高韧性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以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为溶剂,将氧化锌纳米粒子溶于溶剂中,超声至均匀分散,得到纳米氧化锌的分散液,加入琼脂,高温搅拌至溶胀完全,再加入N-羟乙基丙烯酰胺与光引发剂,搅拌至混合均匀,除去气泡,得到预凝胶溶液,其中,琼脂的浓度为1.5~2.5wt%,氧化锌纳米粒子为琼脂质量的3.33%~16.7%,N-羟乙基丙烯酰胺的浓度为35.0~46.3wt%,光引发剂的用量为N-羟乙基丙烯酰胺单体的1wt%;

步骤2,采用光聚合法,选择波长365nm、功率10w的紫外灯,置于距预凝胶液上方,光照反应,得到琼脂-氧化锌纳米粒子/p(HEAA)水凝胶。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溶剂中,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8:1~9:1。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纳米氧化锌为棒状纳米氧化锌。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超声时间为1h。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0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