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发泡组合物和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滚塑聚乙烯发泡制品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09139.3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2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孙苗苗;孙小杰;李亚飞;陈兰兰;任月庆;梁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K7/14;C08K7/06;C08J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雷月;刘亭亭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 发泡 组合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制品 | ||
本发明涉及滚塑领域,公开了聚乙烯发泡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滚塑聚乙烯发泡制品。一种聚乙烯发泡组合物,包含聚乙烯、发泡剂、纤维、助发泡剂和抗氧剂,以及可选的组分A,所述组分A为交联剂、助交联剂和润滑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以聚乙烯发泡组合物的总重量为基准,聚乙烯的含量为65‑90重量%,纤维的含量为5‑30重量%,采用颗粒发泡。通过本发明的聚乙烯发泡组合物制得的滚塑聚乙烯发泡制品的泡孔更小更均匀,压缩强度明显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滚塑领域,具体涉及聚乙烯发泡组合物,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由该发泡材料制得的滚塑聚乙烯发泡制品。
背景技术
滚塑成型又称旋转成型,它的加热、成型和冷却都是在无内压的模具中进行的。材料的成型结构可以多样复杂,而现有的连续发泡技术并不适用于结构多样的滚塑模具。目前滚塑发泡材料主要用于做支撑填充或单独做制品使用,该发泡制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泡孔不均且偏大,整体模量也较差。
CN106380654A公开了一种可发泡聚乙烯材料,按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聚乙烯100份,不饱和聚合物2-10份,自由基引发剂0.5-5份,发泡剂1-10份,润滑剂0.5-5份,无机填料5-20份,抗氧剂0.1-0.5份。该专利申请的基体主要通过聚乙烯和不饱和聚合物共混得到,其主要分析发泡制品的密度及表面邵氏硬度,但是该发泡制品的泡孔均匀度较差,模量(压缩强度)较小。
CN105086043A公开了一种高发泡聚乙烯合金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聚乙烯树脂100份,PP-g-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份-10份。该专利申请的基体主要通过聚乙烯和聚丙烯(PP)接枝物共混得到,但是该专利申请中提到的高硬度只是用表面邵氏硬度表征,该方法并不能反映发泡制品整体的硬度,同时由于PP的熔体强度低和聚乙烯的相容性欠佳,容易出现发泡制品的泡孔大小不一的问题。
CN102924777A公开了一种高压聚乙烯发泡材料及其连续发泡工艺,该发泡属于交联发泡,发泡后的材料卷取包装。该方法得到的材料属于软体材料,硬度不够,不适合于各种无压的制品模具。
CN107880349A公开了一种发泡聚乙烯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发泡聚乙烯板材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低密度聚乙烯70-80份、偶氮二甲酰胺15-21份、过氧化二异丙苯3-5份、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酞基)钛酸酯0.3-1份、硬脂酸5-10份、硬脂酸锌2-3份、氧化锌1-1.5份、植物纤维15-20份和无机填料1-1.5份。但是该发泡聚乙烯板材不适用于滚塑加工工艺。
CN104419102A公开了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接枝物微孔发泡材料,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极性接枝物1000份,发泡剂5-20份,发泡助剂2-10份,成核剂10-35份,低密度聚乙烯20-70份,热塑性弹性体15-50份,抗氧剂1-5份,偶联剂0.2-10份,玻璃纤维50-550份。但是该微孔发泡材料也不适用于滚塑加工工艺。
CN106674687A公开了一种聚乙烯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聚乙烯发泡材料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聚乙烯80-100份、偶氮二甲酰胺20-30份、麦饭石粉10-20份、石英砂粉10-15份、柠檬酸三乙酯5-15份、玻璃纤维5-15份、石脂20-40份、竹纤维10-15份、阻燃剂5-10份、氢喹啉2-6份、乙烯醋酸乙烯酯4-8份、多无醇苯甲酸酯7-10份、硬脂酸5-15份、塑化剂50-70份、泡孔成核剂10-20份、润滑剂10-15份、交联剂5-10份、填充剂4-12份、发泡剂10-25份。但是该发泡材料制备的发泡制品的泡孔大小不一,模量较低。
综上,现有的发泡聚乙烯组合物在应用于滚塑加工工艺生产聚乙烯发泡制品时,得到的聚乙烯发泡制品的泡孔不均匀,模量偏低,或者根本无法应用于滚塑加工工艺。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091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