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PM2.5颗粒过滤的可清洗型纳米纤维纱窗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94714.7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5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余煜玺;颜少乐;黄霖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9/16 | 分类号: | B01D39/16;B01D46/00;B01D46/10;E06B9/5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火***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pm2 颗粒 过滤 清洗 纳米 纤维 纱窗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PM2.5颗粒过滤的可清洗型纳米纤维纱窗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采用的纺丝体系为水性体系,其中,水性聚氨酯和聚乙烯醇所采用的溶剂均为去离子水,无需添加其他化学试剂,具有很好的绿色环保特性。本发明通过引入特定的固化剂,并结合热交联工艺使得纳米纤维层由水溶性转变成非水溶性,实现了复合纱窗的二次清洗及循环使用,此外,本发明也提高了纳米纤维层与基底层的结合强度,从而提高了复合纱窗的耐磨性。本发明可制备具有不同透光率和过滤性能的纱窗,在室内PM2.5过滤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纱窗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PM2.5颗粒过滤的可清洗型纳米纤维纱窗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空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空气中的污染物颗粒直径大约在0.001~100μm,由悬浮颗粒物、SO2、氮氧化物和细菌等多种成分构成。过滤是一种净化空气的有效方法,纤维过滤材料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过滤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装置。传统的非织造材料对于尺寸在微米级及以上的颗粒物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而对于亚微米级、纳米级的颗粒物的过滤性能则较差。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且连续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所制备的纤维直径一般介于几纳米到几微米之间,由此得到的微纳米纤维膜具有高孔隙率,孔隙高度互通。通过对纺丝体系和纺丝参数的调控,可有效控制纤维膜的孔隙分布,从而使其具有很高的过滤效率。与传统纤维材料相比,静电纺纳米纤维具有纤维直径小、孔隙率高、孔径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因而在纤维滤材的制备以及空气过滤领域备受关注。
居家生活中,在通风条件下每户都安装窗纱以防止蚊虫进入。当前技术条件下,市售的防雾霾窗纱设计原理是通过控制窗纱的直径,将其孔径降至2.5μm以下,或铺设一层较厚的微米级过滤网实现过滤污染物的效果,但造成窗纱的通风性能急剧下降,使其失去了通风透气的基本功能。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迫切需要对传统窗纱进行升级改造,降低窗纱的有效孔径和涂层厚度,提升霾阻隔功能。王迎等于2018年在《纺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沉积静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窗纱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文章,其工艺是在传统的玻璃纤维窗纱上利用静电纺丝方法沉积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从而得到具有防PM2.5作用的纱窗。该纱窗具有一定的透光性,且对于PM2.5具有一定的过滤效果。然而,由于聚丙烯腈纳米纤维与玻璃纤维窗纱的结合强度差,导致该复合纱窗在清洗过程中纳米纤维层易剥离,从而使其无法有效过滤PM2.5,因而该复合纱窗无法进行清洗和反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PM2.5颗粒过滤的可清洗型纳米纤维纱窗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PM2.5颗粒过滤的可清洗型纳米纤维纱窗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室温下,将聚乙烯醇粉体溶解于去离子水中,搅拌2-4h,得到浓度为8-10wt%的聚乙烯醇水溶液;
(2)室温下,将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和上述聚乙烯醇水溶液以0.8-1.2∶0.8-1.2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
(3)室温下,在步骤(2)所得的物料中加入3-5wt%的固化剂,混合搅拌均匀,获得纺丝溶液;
(4)将上述纺丝溶液加入到聚四氟乙烯纺丝槽中,采用无针式静电纺丝工艺进行纺丝,制得水溶性复合纳米纤维膜,该纺丝的工艺为:纺丝电极为金属圆柱电极或螺旋线圈电极,纺丝电压为70~80kV,接收距离为10~15cm;静电纺丝温度为室温,湿度为30~70%,纺丝时间为1~15min;
(5)将上述水溶性复合纳米纤维膜于75-85℃热交联8-11h,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所述可清洗型纳米纤维纱窗,其透光率为50~90%、过滤效率在50~95%、阻力压降在30~250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绿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47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纯CMOS超低功耗上电复位电路
- 下一篇:一种多元感官感觉统合训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