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视化底栖动物采集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94273.0 | 申请日: | 2019-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06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 发明(设计)人: | 潘保柱;蒋小明;朱朋辉;李典宝;彭增辉;杨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80/00 | 分类号: | A01K80/00;H04N7/18;H04N5/225;H04B10/25 |
| 代理公司: | 11315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洲<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采泥器 采样 图像显示装置 采集装置 采样地点 底栖动物 内部设置 人力物力 图像传输 重新设置 可视化 目镜 回收率 光纤 地形 观测 回收 镜头 | ||
一种可视化底栖动物采集装置,在采泥器内部设置镜头,通过光纤将水底图像传输到水上,在进行采样之前,操作者通过目镜或者图像显示装置观测水底地形,对于不适合采样的区域,将采泥器收回,重新设置采样地点,避免了采泥器容易卡在水底、无法回收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采样采泥器的回收率,且避免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生态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视化底栖动物采集装置。
技术背景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均生活于水体底部的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生物类群,大多数底栖动物由于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生活相对稳定,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的回避能力通常较差且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其种类、数量和群落结构会随水质的变化而改变,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数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的水质的污染状况,是评价水体环境的指示性生物。现在底栖动物已经被广泛地运动于海洋、河流等各种水环境污染状况的研究。
目前常见的采泥器包括抓斗式采泥器以及箱式采泥器,如专利文献(CN109163934A)公开的抓斗式采泥器。抓斗式采泥器主要由对称的两部分的弧形抓斗组成的采样抓斗、机械传动执行机构组成,通过拉动机械传动执行机构控制采样抓斗进行淤泥抓取,然后用力提拉采样抓斗,采样抓斗依靠重力块闭合将河底污泥采入采样抓斗中。但上述的抓斗式采泥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采泥器在到达水底后,利用重力实现抓斗闭合,但是存在抓斗容易卡在水底、无法回收的问题,采泥器损耗大,而且可能耽误采样工作,造成更多的人力物力损失。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化底栖动物采集装置,在采泥器内部设置镜头,通过光纤将水底图像传输到水上,在进行采样之前,操作者通过目镜或者图像显示装置观测水底地形,对于不适合采样的区域,将采泥器收回,重新设置采样地点,避免了采泥器容易卡在水底、无法回收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采样采泥器的回收率,且避免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视化底栖动物采集装置,包括左右两个抓斗,两个抓斗通过转轴连接;两个抓斗的背面后端各连接一提拉杆,两个提拉杆的上端均连接有一扣环,通过扣环直接连接绳具;两个抓斗分别是左抓斗和右抓斗;左抓斗的背面设置有一支撑杆;右抓斗的背面设置有一长条形的卡槽,卡槽上端封闭;支撑杆可在卡槽内进行滑动;左抓斗上设有光线出射装置;右抓斗上设有光线采集装置。
所述的光线采集装置包括光线采集前端及光线传输部件一;所述光线出射装置包括光线传输部件二及光线出射前端;光线传输部件一,光线传输部件二内部分别设置有传光光纤一、传光光纤二。
所述的光线采集前端包括光线入射镜头,光线经所述光线入射镜头进入传光光纤一,传输到水上的图像观测端,所述传光光纤一的图像观测端设置有目镜或图像传感装置。
所述的光线出射前端包括光线出射镜头,用于将传光光纤二传输的光线进行散射之后进行照明,所述传光光纤二的另一端设置有光源。
所述的光线采集装置前端伸入抓斗的内表面,并可进行弯曲;光线采集装置的前端包括硬质端部,硬质端部上固定有牵引丝,通过牵拉牵引丝,可控制光线采集装置前端弯曲;可根据需求牵拉牵引丝来调整光线采集装置前端的角度。
所述的光线出射前端伸入抓斗的内表面,并可进行弯曲;光线出射装置前端包括硬质端部,硬质端部上固定有牵引丝,通过牵拉所述牵引丝,可控制所述光线出射装置前端弯曲;通过牵拉牵引丝来调整光线出射前端的角度。
所述的绳具为中空结构;提拉杆为中空结构;左抓斗、右抓斗分别与提拉杆的连接处均设有一通孔;所述的光线传输部二、光线传输部二由上之下依次穿过绳具、提拉杆的内腔,光线传输部二、光线传输部二的下端分别通过通孔伸入左抓斗、右抓斗内。
所述的左抓斗、右抓斗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一凹槽,该两个凹槽内均装有重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42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减少副渔获物拖网
- 下一篇:自动炸弹鱼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