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震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91855.3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96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林;袁雄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15/03 | 分类号: | F16F15/03;F16F15/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杨克 |
地址: |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震 阻尼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具体是一种抗震阻尼器,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安装板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相对设置,上固定板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活动柱,活动柱的下端插放于设置在下固定板上的减震腔内,且与形变减震组件连接,所述减震腔的内侧还固定安装有固定柱,固定柱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磁铁且插放于活动柱上设置的空腔内,活动柱上空腔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铁。本发明设计新颖,通过将形变减震组件与两个电磁铁进行配合,实现在受震时,形变减震组件先进行初步减震,当震动幅度较大时,两个电磁铁同时通电,两者之间产生排斥力实现二次减震,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具体是一种抗震阻尼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日益多样化的使用要求,大量复杂体型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不断涌现,这对抗震设计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建筑结构除了需要能够满足承载力计算要求,还要能够实现性能化的设计目标。
现有的建筑用阻尼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部分缺陷:一,当阻尼较小时,无法实现较大震动的缓冲抗震,二、当阻尼较大时,对较小震动无法进行有效缓冲,实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阻尼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阻尼器,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安装板上分别固定安装有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相对设置,上固定板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两个活动柱,活动柱的下端插放于设置在下固定板上的减震腔内,且与形变减震组件连接,所述减震腔的内侧还固定安装有固定柱,固定柱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磁铁且插放于活动柱上设置的空腔内,活动柱上空腔上端设置有第一电磁铁,当活动柱向下移动时,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同时通电,相互排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形变减震组件包括活塞和缓冲腔,缓冲腔的内侧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橡胶层,橡胶层的两端与活动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腔与设置在其侧端的减震腔通过导流道连通,活动板与活塞之间的空腔内填充有液压油。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腔的上下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形变腔,形变腔设置在橡胶层的上下端。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电磁铁上设置有活动腔,与第一电磁铁固定连接的活动杆下端插放于所述活动腔内,位于所述活动腔内的活动杆上固定安装有接触片A,活动腔的内侧底部设置有环形结构的接触片B。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接触片A呈柱形结构设置,且接触片A的外径与接触片B的内径相同。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螺栓穿过的安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新颖,通过将形变减震组件与两个电磁铁进行配合,实现在受震时,形变减震组件先进行初步减震,当震动幅度较大时,两个电磁铁同时通电,两者之间产生排斥力实现二次减震,从而提高减震效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抗震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抗震阻尼器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中:1-安装板、2-固定螺栓、3-上固定板、4-下固定板、5-活动柱、6-第一电磁铁、7-第二电磁铁、8-活塞、9-固定柱、10-导流道、11-活动板、12-橡胶层、13-缓冲腔、14-形变腔、15-活动杆、16-接触片A、17-接触片B、18-活动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18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