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硬管母系统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监测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91076.3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3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信;叶青;陈汉森;洪海程;郭振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1B21/32 | 分类号: | G01B21/32;G01K13/00;G06Q50/06;G06F30/20;G06F119/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宋永慧 |
地址: | 5106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站 母系 温度 应力 释放 能力 监测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变电站硬管母系统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监测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空间姿势参数数据;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根据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选取相应的预设温度模型;根据空间姿势参数数据以及选取的预设温度模型,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的温度范围数据。通过采集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参数数据,并结合相应的预设温度模型,得到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的温度范围数据,从而能够对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进行监测,防止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超出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而损坏变电站管母,保证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电站硬管母系统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的监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变电站的硬管母系统一般暴露在室外,其安全状态受外界因素与自身形态影响,合适的空间姿态将有助于提高支撑式管母系统安全性能,而变电站硬管母系统发生结构安全性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结构温度应力超过管母材料屈服极限造成的不可逆损伤。
传统的硬管母系统监测技术手段所关注对象仅为空间几何形态,相应的技术主要集中在对硬管母系统的形变量进行测量,不涉及硬管母系统的结构温度应力分布情况的监测,传统的硬管母系统形变量监测技术手段只能得到形变产生结果,无法对管母系统的形变进行预测,监测效果不理想,不方便对管母系统进行管理。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硬管母系统形变量监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变电站硬管母系统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的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空间姿势参数数据;根据空间姿势参数数据,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根据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选取相应的预设温度模型;根据空间姿势参数数据以及选取的预设温度模型,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的温度范围数据。
上述的方法,通过采集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参数数据,并结合相应的预设温度模型,得到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的温度范围数据,从而能够对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进行监测,防止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超出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温度应力释放能力而损坏变电站管母,保证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间姿势参数数据包括紧固定间隔到不同松固定间隔的距离、温度降低时管母滑动金具的调节裕度、温度升高时管母滑动金具的调节裕度、管母各间隔轴线差间距、内部间隔管母轴线高度以及两端间隔管母轴线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包括上凸形状状态以及下凹形状状态,根据空间姿势参数数据,获取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包括步骤:判断内部间隔管母轴线高度是否大于两端间隔管母轴线高度;若是,则判定管母系统为上凸形状状态;若否,则判定管母系统为下凹形状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选取相应的预设温度模型,包括:当管母系统为上凸形状状态时,选取的预设温度模型为:
上式中,α为管母线材料的线膨胀系数,Li为第i个紧固定间隔到松固定间隔的距离,ΔDiD为温度降低时第i个管母滑动金具的调节裕度,ΔDiR为温度升高时第i个管母滑动金具的调节裕度,di为第i个管母各间隔轴线差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变电站硬管母系统的形状状态,选取相应的预设温度模型,还包括:当管母系统为下凹形状状态时,选取的预设温度模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10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