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厨余垃圾的无公害肥料微生物转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87242.2 | 申请日: | 201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7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梅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兴创云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500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凤***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菌剂 厨余垃圾 酸性土壤 肥度 枯草芽孢杆菌菌剂 解淀粉芽孢杆菌 荧光假单孢杆菌 巴氏醋酸杆菌 嗜酸性乳杆菌 维氏硝化杆菌 哈茨木霉菌 无公害肥料 分解 杆菌菌剂 莫能菌素 有机土壤 功能物 菌菌剂 虫害 混配 活体 蚯蚓 微生物 发酵 无毒 无公害 分类 转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厨余垃圾的无公害肥料微生物转换方法,采用莫能菌素,活体蚯蚓、原绿菌菌剂、嗜酸性乳杆菌菌剂、巴氏醋酸杆菌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哈茨木霉菌菌剂、萤气极毛杆菌菌剂、荧光假单孢杆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维氏硝化杆菌菌剂等不同的功能物,通过特殊分类后经过三次不同程度、不同侧重的发酵分解,将厨余垃圾与酸性土壤特性完全混配,获得高肥度、无化学添加的有机土壤。本发明采用厨余垃圾转增肥酸性土壤、低虫害、高肥度、分解彻底、无毒无公害、无残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厨余垃圾的无公害肥料微生物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剩油、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厨余垃圾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很容易腐坏,产生恶臭。
酸性土壤上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养分有效性低,而且所涉及的养分种类也比较多。例如酸性土壤普遍缺氮、磷、钾、钙和镁。这些养分的缺乏主要是由酸性土壤组成的特性及气候特点所决定的。酸性土壤中铁、铝活性高,与磷形成难溶性的铁磷和铝磷,甚至有效性更低的闭蓄态磷,使土壤磷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磷绝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态磷,致使绝大多数的酸性土壤都严重缺磷。由于酸性土壤风化比较彻底,黏土矿物又以1:1型的高岭石为主,因而阳离子交换量低,对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弱。在湿润条件下,使土壤发生强烈淋溶作用,造成K+,Ca2+,Mg2+等矿质养分离子的大量淋失,其中一价离子K+尤为严重。这是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地区严重缺钾的主要原因。由于强烈的淋溶作用,酸性土壤的钙镁含量普遍较低,其结果,一方面可使作物因缺乏钙、镁而限制其生长;另一方面又会因盐基离子的淋失而增加土壤的酸度,提高铝的溶解度,从而造成铝毒等次生不良影响。
因此,市面上急需一种采用厨余垃圾转增肥酸性土壤、低虫害、高肥度、分解彻底、无毒无公害、无残余的厨余垃圾的无公害肥料微生物转换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采用厨余垃圾转增肥酸性土壤、低虫害、高肥度、分解彻底、无毒无公害、无残余的厨余垃圾的无公害肥料微生物转换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厨余垃圾的无公害肥料微生物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准备
①原材料准备:按重量份准备厨余垃圾50000份-60000份、PH4.5-5.5的酸性土壤100000份、莫能菌素0.5份-0.8份,活体蚯蚓50份-80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原绿菌菌剂0.3份-0.5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嗜酸性乳杆菌菌剂0.5份-0.7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巴氏醋酸杆菌菌剂0.1份-0.2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1份-1.2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哈茨木霉菌菌剂0.5份-0.7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萤气极毛杆菌菌剂0.2份-0.3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荧光假单孢杆菌菌剂0.5份-0.7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0.5份-0.7份、菌浓度1×106cfu/ml-1×108cfu/ml的维氏硝化杆菌菌剂0.2份-0.3份;
2)预分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兴创云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兴创云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72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