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和氧杂蒽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78947.8 | 申请日: | 201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6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4 |
发明(设计)人: | 袁小雪;李杰;杨长晓;徐先顺;周定友;雍莉;胡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7C67/34 | 分类号: | C07C67/34;C07C69/84;C07D311/86 |
代理公司: | 51291 成都聚蓉众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辉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邻羟基苯甲酸苯酯 氧杂蒽酮 碳酸二苯酯 催化剂 合成 社会经济效益 原料及催化剂 反应时间短 反应压力 环境友好 副产物 可回收 易分离 重排 废酸 收率 制备 催化 废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和氧杂蒽酮的方法,以碳酸二苯酯为原料,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及反应时间下,采用催化剂,直接催化碳酸二苯酯重排生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和氧杂蒽酮。本发明以碳酸二苯酯同时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和氧杂蒽酮,其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原料低廉易得,避免了毒性大和腐蚀性强的原料及催化剂的使用;该方法制备邻羟基苯甲酸苯酯和氧杂蒽酮,产物收率高,副产物少,反应过程不产生废酸和废气等,环境友好,产物易分离,催化剂可回收,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酯合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同时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 酯和氧杂蒽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邻羟基苯甲酸苯酯,又称萨罗,具有防腐杀菌药效,常用作抗菌消毒药 和塑料制品的紫外线吸收剂、增塑剂、防腐剂及稳定剂,亦用作药物合成、 配制香精等。目前,邻羟基苯甲酸苯酯的合成方法较少,已报道的合成方法 有邻羟基苯甲酸与苯酚酯化法,二氧化碳与苯酚直接合成法两种。其中邻羟 基苯甲酸与苯酚酯化法包括以多聚磷酸为催化剂催化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 (韩长日,阳木阶,吴锦泽,赵耀华;化学试剂,1990,12:378-380);二 环己基碳二亚胺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催化合成邻羟基苯甲酸 苯酯(丁盈红,张红,伍焜贤,余志刚,李思;山西化工,2002,22:10-11); 以三氯氧磷为酰氯化试剂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王纪元,孙学军,李朋涛, 马运磊,王明清,孔德生,尤进茂.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9,35:82-84); 分别以硫酸氢钠,硫酸氢钠-硫酸催化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李文奇,熊双 喜,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358-5360)。二氧化碳与苯酚为原料直接合成法则分别报道有以磁性纳米铁酸盐为催化剂,三乙胺、甲醇、碳酸钾及2, 2’-联吡啶为助剂(达建文,张荣召,李留忠,鲍春伟。中国专利,CN 105294443 A)、金属卤化物为催化剂,三乙胺、2,2’-联吡啶、四甲基溴化铵、四丁 基溴化铵为助剂,直接催化合成邻羟基苯甲酸苯酯的方法(达建文,张荣召, 李留忠,鲍春伟。中国专利,CN105294444A)。邻羟基苯甲酸苯酯的这些合 成方法原料低廉易得,工艺简单,但其收率较低,反应时间长,所用原料均 存在较大腐蚀性,反应条件苛刻,生产成本高,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酸、 废气,对设备要求高,而且均需使用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对环境不友好。
氧杂蒽酮,又称二苯并-γ-吡喃酮,具有抗菌、抗癌和抗病毒等特殊的 生物和药理性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用成分和有机合成中间体,在医药、 染料和农药杀虫剂等的合成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及巨大的市场需求。现报 道氧杂蒽酮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一步合成法(卓克垒,李奡麒,段婉怡,刘 建明,陈玉娟,孙东,王春风。中国专利,CN109082685A;马军营,任运来, 程新强,任方平,赵爽。中国专利,CN108047187A;HollemanF.Org.Syn.Coll., 1941,1:552-557;花文廷.杂环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26-428; 李海燕.硕士学位论文,2010;徐英猛,硕士学位论文,2015;WangP,RaoHH, HuaRM,LiCJ,Org.Lett.,2012,14:902-905;连双双.广州化工,2014, 41:46-47)及以邻羟基苯甲酸和苯酚衍生物为原料的两步或多步合成法(胡 利红,覃章兰.合成化学,2002,10:286-289;洪镛裕,赵宏,宋静。化学试 剂,2006,28:632-634;王纪元,孙学军,王明清.化学世界,2009,7:427-429; KristensenJ,VedsoP,BegtrupM.J.Org.Chem.,2003,68:4091-4092;HorneS, RodrigoR.Org.Chem.,1990,22:4520-4522;MoghadamM,TangestaninejadS,MirkhaniV,MohammadpoorI,SirjanianN,ParandS.Bioorg.J.Med.Chem., 2009,17:3394-3398;MerchantJ,FernandesN.Chem.Sci.,1995, 107:379-39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89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七氟异丁酰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纳米钌催化合成伯胺的方法